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常腹痛、便秘要注意!
字體
瀏覽人次:35943 返回列表

文/郭敏政

 

醫生:「你的大腸很多『憩』室哦!」患者:「我肚子很多『氣』室?我不會脹氣啊!」其實,醫生說的「憩」並非患者認知的「氣」,但什麼是憩室?又怎麼會產生憩室呢?

 

纖維少、喝水少,大腸壁出現空洞

 

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何愛生指出,大腸是消化道的最後一部分,上消化道多餘的水分來到大腸後,99%又會從大腸再吸回血液中,若水分或纖維攝取少,壓力跟著增加,會使大腸壁的脆弱處推擠出一個個凸如囊袋的空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憩室」。

 

當大腸憩室因為壓力過大等原因導致發炎,即是罹患了「大腸憩室炎」。會發生憩室炎的主因是「纖維素不足、水喝太少」,也就是平時如果飲食中攝取的纖維素不足,加上水又喝不夠,就容易讓糞便又乾又硬進而產生便秘,或是人在使勁加壓排便時都會讓腸道壓力增加,因此「膨」出一顆顆憩室,甚至發炎。何愛生分析說,便秘女性多於男性,因此,大腸憩室生成或發生憩室炎應該是女性稍多於男性。

 

「年紀大」也是發生大腸憩室炎的原因之一。人步入中年後,腸道蠕動功能會變差,必須更用力排便,會導致腸道壓力升高,因此,40歲以上的人容易生成憩室或發生憩室炎,尤其60歲以上的長者更常發生憩室炎。此外,肥胖的人、少吃青菜者,也都是大腸憩室炎的好發族群,何愛生特別提醒,平常飲食習慣就不愛吃青菜、年齡在

5060歲以上的人,必須慎防大腸憩室炎上身。

 

常右下腹疼痛,大腸鏡檢查確診

 

大腸憩室炎只能透過大腸鏡檢查確診,否則無從得知是否患有憩室炎。或許是東西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因此,東方人、西方人發生大腸憩室炎的部位也明顯不同,西方人大多集中在左下腹的乙狀結腸,而東方人則以右下腹的升結腸或盲腸端憩室為大宗。何愛生為患者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結果也證實,國人大腸憩室炎發生在右下腹多於左下腹。

 

隨著西方飲食習慣逐漸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目前東方人較多的升結腸憩室,也有可能從右下憩室轉向左下憩室,甚至兩邊都有憩室炎產生,事實上,何愛生在臨床上也發現,有患者憩室「一路發」到底,從乙狀結腸一路到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都長滿大小不一的憩室。

 

大腸一旦出現憩室就會終身存在,但不是所有憩室都一定會發炎及產生疼痛現象。然而,若是急性發作時,摸一下肚子都會痛。大腸憩室炎的症狀包括憩室的發炎和流血,大多數患者並不會感到特別不舒服,除非是出現難以忍受的肚子痛或排血便才會就醫;但有些人有慢性憩室炎,經常發炎卻不自知,不曾就醫或痛過,直到嚴重發炎疼痛狀況出現就診時才發現。

 

憩室炎急性症狀:下腹痛、發燒、噁心、嘔吐

 

雖然憩室炎發生部位東方人多在升結腸、西方人以乙狀結腸居多,但都可能會便秘及出現疼痛症狀。何愛生指出,患者在疼痛之餘,有些人會合併發燒、噁心、嘔吐等症狀,噁心、嘔吐則是腸子受到刺激或是腸道狹窄引起的症狀。因此,5060歲以上的人,如果突然下腹疼痛,或是疼痛一段時間且有噁心想吐現象時,就要懷疑可能是大腸憩室發炎。

 

大腸憩室發炎急性期,病人最常見下腹疼痛外,會發冷發熱,發燒是與發炎有關,早期白血球會升高至1000015000個之間,若憩室化膿或是破裂,白血球數量就會比平常高出一倍在1500020000個以上,病人還可能會有寒顫、發抖等症狀,若是嚴重腹痛且不是局限在固定位置,小心可能已演變成腹膜炎,必須住院治療。

 

發生大腸憩室炎的位置週邊有較多的臟器組織,醫師診斷上難免會有誤判的情形。何愛生說,曾有病人原本是大腸憩室破裂但沒有爆開,疼痛點被局限在右下腹,因為位置接近盲腸又有發燒症狀,常被誤認為盲腸炎,直到手術開刀前才發現是大腸憩室破裂。而左下腹部位,則除了大腸外沒有其他臟器組織,因此,左下腹大腸憩室發炎容易判別。

 

休息禁食、抗生素治療為主

 

何愛生指出,如果經檢查發現有大腸憩室時,並不需要做預防性切除,只有發生嚴重狀況時才會進行手術,即使大腸憩室已經「千瘡百孔」卻仍有其功能存在;大腸憩室炎也多半是急性發作,醫師不會貿然進行侵入性檢查或治療,但必須休息及禁食,大約住院3天給予抗生素點滴治療處置,之後再慢慢從流質食物開始進食,緩慢減壓和加壓,逐漸恢復正常飲食。除非腸子化膿或是憩室發炎合併小便混濁,有可能形成腸道及膀胱廔管,就必須開刀切除。

 

腸道中就算長出很多憩室,但往往都只有一顆在作怪,若單純只以抗生素治療,未來還是會有復發機會;即便手術切除,也有復發的可能。

 

避免便秘發炎,飲食多纖、多喝水

 

預防大腸憩室炎發生,最簡單的方法,是針對憩室炎促成的因子著手解決,首要「多纖、多喝水」,以保持排便順暢,避免便秘的發生;其次,要避免排便時過度憋氣使力,以減低腸道壓力。何愛生強調,大腸有憩室、正在或曾經發生憩室炎的患者,務必都要多吃高纖維食物、多喝水。

 

「多吃高纖食物,不但能避免大腸憩室的產生,也能降低憩室炎發生的機會。」何愛生說,憩室的囊袋形狀有的開口大,較容易進出糞塊;而憩室會出現發炎狀況,則囊袋都屬小口肚大型,糞塊進得來卻出不去而容易堆積,囤積越多越大,就會直接壓迫到憩室血管,血管缺氧而易出血,甚至破裂導致憩室發炎或穿孔,多吃高纖維的蔬菜,則正好扮演「清道夫」角色,有助於排出囊袋中囤積物。

 

大腸憩室炎發作,除了會對日常生活作息造成不便影響外,甚至可能會導致大腸部分或全部阻塞,而必須藉助手術切除。對於大腸憩室炎病人來說,避免復發及改善的關鍵,就是要「多纖、多水」,要多吃纖維素含量豐富的深綠色蔬菜或全穀類食物,尤其要多喝水,可幫助排便及減少腸道壓力,但吃素的人要注意,完全高纖食物並不能提供身體完整所需的營養素,必須額外補充鎂、鋅、鈣等礦物質。

 

忙碌的上班族如何攝取多纖食物?何愛生建議,出門上班前,不妨隨手帶顆奇異果或柳丁等水果,搭配中餐食用,晚上再吃一盤水果,就有一天足夠的纖維素,不過,有些水果像甜柿一天最多吃一顆,因為它的纖維很難軟化,對有便秘困擾的人,反而更容易造成腸阻塞,要格外注意。

 

多運動助排便,降低憩室發炎風險

 

預防大腸憩室炎發生,除了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外,多運動也不可少,最好一週運動5天,每次至少30分鐘。運動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就能降低發生大腸憩室炎的風險。

 

一般情況下,大腸憩室並不會疼痛或僅是輕微疼痛,絕大部分病人都是在例行性的健康檢查中發現,例如鋇劑灌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因此建議一至三年可以做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已經有憩室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何愛生以自身為例,他平日愛吃蔬果,三年前做大腸鏡檢查沒有憩室,未料三年後檢查就發現長出一顆憩室,說明了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至於保健食品是否可以吃?何愛生認為,頂多一天吃一顆綜合維他命就足夠了。平時只要多吃隨手可得的天然蔬果,像橘子拿來一剝開就可以吃,有纖維素又有維生素C,對憩室的發生率降低都有幫助。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40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