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穿戴式裝置正夯 真能幫你做健康管理?
字體
瀏覽人次:42521 返回列表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1期】

 

文∕鍾碧芳

 

穿戴式裝置種類很多,有分眼鏡式、手錶式、穿著式、配戴式等,而目前已經商品化的產品,主要仍以智慧型手錶及智慧手環為主流。

 

操場跑道上,王大仁專心的跑著,一圈又一圈,直到手上的運動手環發出燈號提醒,才逐漸放慢腳步;低頭看,手環上顯示他的心跳速率,切換畫面之後,手環上已經計算出目前所消耗掉的卡路里,以及這一週來的平均速度,提醒自己這週的運動量是否已經足夠。泳池旁,丁又青正在拉筋伸展做暖身,手上的智慧型手錶發出聲響提醒她,在3分鐘前,公司同事琳達傳來封緊急信件必須立即處理;她緩步走向置物櫃,打開包包拿出手機,5分鐘內已經交代好工作,關上置物櫃,又繼續暖身準備游泳。

 

這樣的場景在你我身邊經常可見,無論是智慧型手機、運動手環等穿戴式裝置,早已悄悄地蔓延在生活之中。穿戴式裝置可說是科技界如今最熱門的話題,但其實並不是近年才有的產物,要說到緣起,可以追朔到1966

年,當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就已經投入穿戴式裝置產品的研究;甚至在1972年,日本手錶大廠,就推出史上第一款具備智慧概念的手錶,但是,受限於當時的資訊科技技術,這款手錶只具備簡單的計算功能。

 

之後,陸續有許多電腦科技廠以及手機廠,開始著手研發智慧手錶,但都因科技應用不到位,市場叫好不叫座。直到2014年,電腦公司發表智慧型手錶之後,把行動裝置熱潮推至頂峰,再加上現代人對自我健康意識的高漲,開始掀起一連串「把科技穿在身上」的流行風潮。

 

以健康資訊蒐集功能為主

穿戴式裝置的種類很多,有分眼鏡式、手錶式、穿著式、配戴式等,而目前已經商品化的產品,主要仍以智慧型手錶及智慧手環為主流。智慧手環與智慧手錶的用途類似,主要以健康資訊蒐集為主,如記錄消耗卡路里、步行或跑步距離、記錄睡眠狀態等,或者具備提醒功能如鬧鐘、時間、天氣、尋找手機等。只不過,智慧手錶的功能除了涵括智慧手環設定的上述功能之外,還兼具通話、照相、錄音、行動支付等多樣化功能;但智慧手環耗電量低,且外觀小巧,智慧手錶因為強調電池、面板及感測功能,價格通常也比較昂貴。

 

無論手錶還是手環,這些穿戴式裝置對於民眾的生活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好處?本身也是穿戴式裝置愛用者,前馬偕醫院一般內科及感染科醫師、現任怡仁綜合醫院院長李典穎指出,這類行動裝置主要的訴求,不外乎是健康防護及醫療照護兩大目的。「如果以穿戴裝置來看,目前已經有以個人自主健康管理訴求的智慧手環、手錶等,也有一些是針對醫療、照護等需求設計的輔助醫療儀器,通常運用在遠距醫療、遠端監控等,讓醫師可以追蹤患者的病情,也能幫助患者居家治療、協助及早康復。」

 

個人自主健康管理用途廣

醫療級的產品多半由醫院或是醫療科技廠主導,開發產品用途也較為單一,且以精準診治為主。李典穎說,這類市場不像消費電子產品般多功能,且必須經過臨床試驗、反覆測試與修改,還需經過國家衛生機構,如美國FDA等認證才能上市,普遍性比較不足。

 

據了解,目前應用在醫療方面的穿戴式裝置,包括腦神經刺激器、胃刺激器、心臟去顫∕電擊器、胰島素注射器等植入式穿戴醫療裝置;另有穿戴式的如個人緊急呼救器、計步器、健康手環、穿戴式去顫器及OK蹦型胸口/心率監控貼片等等。

 

值得觀察的則為消費級產品,如現在相當流行的智慧型手錶、健康訴求手環等等,常用的族群多為專業或業餘的運動員、休閒健身的上班族等,使用上仍以個人式自主健康管理居多。

 

只是在這些穿戴式裝置中,還有許多產品強調可以結合醫療作用,甚至主打不用量血壓、扎針,就可以測量血糖的產品,但測量出來的效果準確嗎?李典穎提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曾在20146月針對市面上8種智慧手環,監測不同的使用者,觀察這些人會不會因為個人體型差異或在不同的運動狀況下,使得手環的測量數據變得不精確?結果發現,所測量出的數值準確度的確有明顯的落差,這也表示,市面上的穿戴式裝置,仍以自主健康管理功能為主,要到達可供醫療參考的階段,還有一段差距。

 

李典穎指出,無論是智慧手錶或是智慧手環,雖然能夠集結使用者的自身生理資訊,但這仍然無法讓醫師判讀或當作治療的依據,畢竟仍要面對醫療法規的風險。

 

未來醫療研究值得期待

有趣的是,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穿戴式裝置除了比較熟知的娛樂與運動功能外,已經有許多手機大廠或科技公司開始針對醫療復健上的用途做研發。舉例來說,美國一家科技公司,已經開發視網膜義眼裝置,讓視障人士在視網膜中植入電極,再將眼鏡上的攝影機拍攝的畫面訊號,傳送到電極來刺激視神經;另外,以色列一間科技公司,也開始研發目視眼鏡,能夠辨識文字且朗讀,幫助視障人士閱讀。

 

李典穎表示,穿戴式裝置在醫療用途上的應用相當廣泛,但目前都仍在測試階段,尚未產品化。就像廠商希望推出智慧隱形眼鏡,在軟性隱形眼鏡上崁入感測器,再透過淚液來檢測血糖,但仍在開發階段。無論如何,這些都讓如今的穿戴式科技越來越微型化,而且是朝著對改變生活的便利性往前邁進。

 

不只如此,擁有全球手機用戶量最大的手機大廠,前陣子更結合大型醫療機構,共同研究出應用軟體,希望讓手機的平台成為協助醫療研究的利器,未來只要用戶同意,就能存取手機上App整合第三方裝置,量測到使用者的生理數據資料,如體重、血壓、血糖,甚至連氣喘吸入器的使用情況,只要加入手機上原有的GPS感測等功能,就可以了解並掌握患者的狀況。累積越多這樣的數據,進而研究分析,未來或許能幫人類治癒一些懸而未決的病症。而最新的健康手環,甚至可測出是否罹癌,據悉,已經有廠商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款能對癌細胞起反應的手環,未來若能經由手環就能檢測癌症,將對癌症治療有相當的貢獻。

 

高齡化的社會已經讓醫療需求產生改變,可預見的是未來將有更多專業級的醫療配件陸續問世,而穿戴式裝置的便利性,必然可以更滿足現代人在醫療與自我健康管理上的需求。未來無論是手環、手錶甚至是衣服等,上面可能會搭載各式各樣的感測器來讀取相關的健康訊息,再利用平台運作,以APP的模式來管理人的健康。李典穎說,未來的穿戴式裝置一定是越來越友善,所擷取的資料也越來越多元,且更能提供醫師們作準確的診斷與預測,同時讓未來的生活更安全。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你確定你會健走嗎?
運動生活改善,血糖穩定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