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牙周病症狀少常被忽略
字體
瀏覽人次:35602 返回列表

通常牙周病的不適症狀,並不是一、兩天造成的,而是經年累月。甚至已經忍受好一陣子,在嚴重影響生活時才就醫,通常已都是很嚴重了。
 
文/王淺淺
從事電腦工作的郭先生,年紀輕輕頭髮就掉了一大半,幾個月前開始發現刷牙的時候,牙齦很容易出血,原本以為是缺乏維生素C,吞了幾天維生素C後好像又沒事,也就不以為意。沒想到最近牙齒問題更誇張,三不五時牙齦就出現膿包,擠掉了又冒出來,口臭問題也常常被女友批評,這兩天幾顆牙齒甚至開始左右搖動,讓他第一次感受到「齒牙動搖」,但是,他明明才不到40歲,驚嚇過後他立刻到牙科診所求助,原來是牙周病惹的禍。

台灣有9成民眾有牙周病,牙周病更是35歲以上成年人牙齒脫落的主因,顯示民眾常忽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另一份國民健康局「台灣18歲以上人口牙周狀況及保健行為之調查研究」的資料也顯示,我國嚴重牙周病比例高達73%,遠高於香港66%、南韓51%和中國大陸的44%,這些調查都說明國人的口腔健康概念還得努力。

牙齦呈暗紅色,牙周病警訊
三軍總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黃仁勇表示,平均每4個人就有3人疏忽餐後口腔保健,一天進食3到4次,潔牙次數卻只有1到2次,導致牙菌斑的堆積,引起牙周疾病。其實牙周病早期並不一定會有明顯症狀,一般人通常要等到症狀較嚴重,如牙齒搖晃、脫落,才肯上牙科看診。有些人甚至會自行購買消炎藥降低疼痛與發炎,卻不知這樣的舉動,因為沒有根本治療,可能危及心血管健康。

受到中西對疾病預防的概念不同所致,在國外由於就醫不便,加上社會福利保險制度的不同,西方人較有主動與家庭牙醫師定期見面的習慣;反觀國人可能因就醫便利、健保給付項目多,加上更多人對牙醫看診的恐懼,往往都是有症狀才求醫。

通常不論是什麼原因來到牙科,除了基本疾病檢查外,黃仁勇都會堅持對就診民眾做基本的口腔教育,重點就是教導如何正確刷牙。在牙周病的衛教方面,完整的牙周組織是指牙冠以外,覆蓋在牙根上的牙骨質、牙周韌帶、齒槽骨及最外層的牙齦。健康的牙齦質地結實,有粉紅色的外觀,若牙周受細菌侵襲,牙齦就會呈現不健康的鮮紅色或暗紅色,這也是大家每天刷牙時可簡單目視判斷的基本原則。

細菌持續感染,導致牙周病
牙周病是一種細菌感染持續漸進的過程,通常發現自己可能有牙周病,都是因為口腔中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症狀,這些症狀由於牙周病的輕到重各個階段各有不同,原則上可分為醫學上可逆的牙齦炎和不可逆的牙周炎。牙齦和牙齒間有著牙齦溝,是最容易因為口腔衛生不良或刷牙不確實,堆積食物殘渣而孳生細菌的溫床。此時,就是牙菌斑入侵的好時機,牙菌斑毒素不斷地刺激,牙齦就可能會反覆出現膿包或併有牙結石的形成,同時也發生口臭情況。但這個階段的破壞,仍未擴及齒槽骨內,所以,可以藉由正確刷牙、做好口腔衛生或治療,阻止病況繼續惡化。
 
 
若還是缺乏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或延誤就醫,牙菌斑產生的破壞就會持續不斷地刺激,導致牙周組織發炎,接著產生牙周組織的破壞,例如齒槽骨大量流失,牙齦炎就會演變成不可逆的牙周炎。黃仁勇表示,牙周炎階段時,膿包會反覆發作,因為支持組織生病了,導致牙齒開始動搖,通常先是輕微的左右搖晃,這階段應該已經影響日常飲食;若是牙齒出現上下晃動,通常就得和這顆牙說再見了。醫療方面,醫師將會藉由牙周囊袋的探測檢查、X光檢查,綜合評估決定牙齒是否還能保留使用。

牙周組織受損,牙齒保不住
因為牙周病程演進時間可能很長,加上一開始或許症狀不嚴重,因此,總會有人徵詢醫師:「若是沒有及早積極治療牙周病會怎樣?」黃仁勇強調,牙齦發炎可能復原,而若是已經進展到牙周組織受損的不可逆階段,再不治療就難逃牙齒脫落、齒槽骨嚴重受損的命運,到時候想再搶救,無論做假牙或是植牙,失敗風險也相對提高。

因此,黃仁勇再三叮嚀,牙周病治療首要工作,是幫助患者學會自我照顧及清潔的能力,使得牙周情況不要再繼續惡化,這時候需要病患的治療意願與配合,畢竟牙科醫師無法隨時都在身邊提醒刷牙這件事。

口腔衛生必須要持之以恆的自我堅持,更何況嚴重牙周病患的相關治療費用,雖然目前部分有健保給付,這是國人的一大福音,但仍有部分的費用,則須視情況與病患狀態,而需要接受自費療程,因此,及早的治療是最好的決定。

牙周生病,影響全身健康
除了牙周病基本的治療非常重要之外,也要注意牙周病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黃仁勇指出,牙周病是屬於細菌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有可能誘發全身的免疫和發炎反應,已經有許多的醫學研究證實,牙周病的細菌感染,可能造成以下四大危機:
一、心內膜炎:
牙周細菌經由發炎的牙齦血管進到血液,再附著到心內膜,就容易引發細菌性心內膜炎。若是口腔內有傷口,這些細菌可能接觸傷口,並隨著血液在人體內四處流竄,嚴重者還可能引發敗血症等全身性感染,發炎因子也可能使血管壁細胞增生,增加心肌梗塞和中風的危機。不只如此,只要細菌侵入牙齦深部,引發牙齦和齒槽骨發炎,也可能導致蜂窩性組織炎。曾經有統計顯示,牙周病患比正常人罹患包括中風、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心血管疾病機率,高出2到4倍。

二、糖尿病
黃仁勇表示,從臨床觀察,牙周病和糖尿病彼此互為影響的高危險因子,因為糖尿病患者可能身體反應較常人特殊,因此,比非糖尿病患者更易加劇罹患牙周病的破壞,而且身體發炎血液會全身性流動,代謝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問題。牙周疾病如果拖太久沒有治療,也可能會因為細菌產生毒素病變損害嚴重,以致血糖升高,導致糖尿病進一步惡化,因此,常見糖尿病患者必須考慮控制牙周感染,兩種疾病看似無關,實質卻相互影響。

 三、孕婦早產及新生兒體重不足:
在美國也有研究發現,牙周病婦女因為前列腺素水平升高,因此,很容易早產,或是胎兒過輕的比例,明顯高出一般口腔健康的產婦,數據統計,牙周病患早產的比例高出一般婦女7倍以上。

四、慢性阻塞性肺炎:
研究發現,牙齒健康與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之間存在關聯性,同樣也是因為口腔細菌會經由血液進入到病患者肺部,並導致炎症反覆發作,所以,若是牙周病控制良好,這些疾病發作及惡化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 最後回歸到最根本的口腔保健,黃仁勇強調,仍以刷牙為要,三餐飯後及睡前都應該要刷牙,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定期更換牙刷,尤其牙周病患者更應該好好保養,因為牙根裸露部位較多,因此,單一口腔當中,還應該要採取2到3種的刷牙方式,同時間利用牙刷、牙間刷或牙線等刷牙輔助工具,牙刷的刷毛應該要柔軟有彈性、末端要圓潤,避免對牙齒的磨損或刮傷牙齦組織,讓牙菌斑更有機可乘,治療過後仍應3到6個月就要洗牙一次,定期回診讓專業的醫師為您的口腔健康把關。
 
牙周病讓你不舉?
國內最新研究發現,男性若有勃起功能障礙,有可能是牙周病惹的禍。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治醫師曹智惟分析1998~2006年的健保資料庫,共8104名陽萎病患的就醫資料,同時回溯病人之前的拔牙紀錄,發現這些男病患在拔牙後的1年和1年半,產生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分別高出對照組1倍和1.2倍,因此推論牙周病也是造成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危險因子之一。
 

 其實早在2007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就曾發表,男性性功能障礙是血管內皮細胞產生連串發炎反應的結果。另外,也有文獻指出,勃起功能障礙可能是潛在血管性疾病的警訊;而不少牙周病研究文獻也證明,牙周疾病和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都有關聯性。 曹智惟解釋,因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損害,已經證實與男性勃起功能障礙密切相關。其他文獻報導也指出,牙周病男性患者併發心臟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比起沒有牙周病的病患高出1.14倍,就是因為這些患者有比較嚴重的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所以,影響了正常勃起的表現。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