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以為足底筋膜炎,狂貼痠痛貼布但無效,竟然是這部位中風,醫師警告:恐截肢
字體
瀏覽人次:7900 返回列表

劉伯伯70多歲,5年前開始感覺右腳行走時會疼痛,他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並自行購買痠痛貼布,更不斷換穿氣墊鞋,希望能夠改善疼痛狀況,沒想到,症狀沒有改善,反而日益嚴重,甚至只能靠著拐杖行走,且走走停停、愈走距離愈短。

 

今年4月初,患者突發右下肢冰冷、發白、倍感痠痛及抽痛,趕緊赴急診發現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而且已經有肌肉組織壞死的狀況。還好在專業醫師共同評估風險後,使用微導管震波溶栓來治療,目前已能擺脫拐杖及痠痛貼布,自行走路。

 

腳中風是周邊動脈疾病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張嘉修表示,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動脈栓塞是周邊動脈疾病,隨著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如阻塞發生在冠狀動脈會產生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造成腦中風,如發生在下肢動脈,則為下肢動脈栓塞。

 

這位患者可能因年紀較大,且不知本身有血壓未用藥控制,經過此次住院檢查發現已併發有心房顫動及降主動脈脆化剝離,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起血管阻塞,發生缺血,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處理,才免除了截肢的風險。

這些族群是高危險群

一般而言,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高血壓、血脂血糖三高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體重過重者,這些危險群約有1/3者會有間接性跛行症狀,即走路時走走停停、愈走愈短、痠及抽痛加劇,甚至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其中5%~10%的患者會有足部潰瘍、皮膚壞死症狀,5%的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

 

治療選擇多樣化

張嘉修表示,如果出現下肢動脈栓塞症狀,要儘快求診於心臟科醫師,透過周邊動脈超音波、血管攝影等檢查,確認病灶發生處及範圍,治療方式大致可分為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治療。

 

傳統開刀手術治療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至末梢,但手術缺點為手術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有感染、出血等併發症,住院時間長,約兩週多。隨著科技進步,微導管震波溶栓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處穿刺一個約2mm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得鬆散,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不僅傷口極小、減少出血風險,住院時間短。

 

下肢動脈栓塞與足底筋膜炎別搞混

張嘉修強調,因下肢動脈栓塞與足底筋膜炎症狀類似,都會有走路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症狀,若民眾長時間一腿或雙腿疼痛無力,自行使用痠痛貼布也無法根治,且疼痛加劇,應及早就醫確診,以免延誤就醫嚴重恐截肢。另建議民眾平日應適時運動、控制三高、戒菸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延伸閱讀:
又要降溫了,久坐久站族快來看!4招預防腳中風
腳酸、走不遠 恐為腳中風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