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心肌梗塞不是老人專利,兒童非典型川崎氏症,冠狀動脈狹窄也可能猝死
字體
瀏覽人次:3913 返回列表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已快要兩年的時間,爸爸媽媽最擔心的就是小孩突然發高燒。6歲的陳小妹某日晚上開始發燒,溫度大概在37.538.5度之間,雖然不是很高,卻反覆發燒且不退,讓父母很擔心。經過就醫之後發現,陳小妹的臉部與頸部呈現泛紅,同時有地圖舌及下肢輕微水腫的狀況,醫師也安排了流感快篩,結果是陰性。

第三天上午持續發燒並發現手掌開始紅腫發燙,家人帶至醫院做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現陰性;隔天依舊微燒,隨後到醫院複診,醫師懷疑可能是非典型川崎氏症,所以,建議進一步安排檢查。

 

冠狀動脈管徑不規則擴張

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心臟收縮舒張功能都正常,但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管徑出現不規則的擴張狀況;隔一週再安排心臟超音波的追蹤,冠狀動脈管徑依舊有不規則擴張的變化,同時也發現手指及腳趾指甲附近開始出現脫皮現象,確診為非典型川崎氏症,建議每日服用阿斯匹靈並持續定期追蹤。

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川崎氏症主要以血管炎為表現,特別是出現心臟冠狀動脈病灶、冠狀動脈瘤,對日後心臟功能及心血管疾病存在威脅,很容易有冠狀動脈狹窄及心肌梗塞的問題,嚴重的話,有可能會導致死亡。

 

典型川崎氏症好發5歲以下嬰幼兒

潘俊伸指出,典型川崎氏症好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兩歲以下占了50%。目前川崎氏症的診斷仍靠臨床症狀,除了超過5天的高燒之外,另外還有5個典型診斷要件,至少要出現4項,包括嘴唇乾裂、出現紅斑、草莓舌、口腔及咽部發紅充血,以及雙側結膜充血但無分泌物,出現包括斑丘疹、瀰漫性紅皮病或多型性紅疹等皮疹狀況,還有急性期手腳會出現紅腫現象,且或在亞急性期出現四肢指(趾)甲末端脫皮,最後還有頸部淋巴結病變(單側且直徑≥1.5公分)等。

 

非典型川崎氏症的症狀非常難以捉摸,潘俊伸在臨床上發現,近年來發現許多疑似川崎氏症,但又無法完全符合診斷條件者,稱為非典型川崎氏症,約占全部川崎氏症的15%。臨床上必須配合輔助性診斷指標,如白蛋白指數、尿液檢查、肝功能指數、白血球數量、血色素、血小板數目、紅血球沈降係數(ESR)C-reactive protein (CRP)發炎指數,並排除其他疾病才能加以確認。

 

潘俊伸進一步指出,非典型川崎氏症臨床症狀雖然不足5項,但會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由於症狀與一般病毒感染的症狀十分類似,非典型川崎氏症被診斷的時間通常會比較慢,常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比典型川崎氏症嚴重。因此,任何嬰兒或兒童有持續無法解釋的發燒,雖然未出現典型川崎氏症狀,但透過檢驗數據及心臟超音波檢查結果符合時,則需考慮為非典型川崎症。

 

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要治療

治療方面,目前以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主,如果早期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約5﹪左右;但如果沒有給予免疫球蛋白,發生機率可高達2025﹪,所以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避免發生合併症有很大的助益。此外,川崎氏症恢復期間,常會有血小板增高的情形,此時給予低劑量(35毫克/每公斤體重/每日)阿斯匹靈,可降低血小板、預防血栓的發生,一般建議至少服用兩個月,倘有冠狀動脈發炎,服用時間需視情況延長。

 

最後,潘俊伸提醒,兒童發燒的原因很多,倘家中幼兒發燒不斷、皮膚陸續出現紅斑、紅疹、腫脹等症狀,即使溫度稍退仍不要掉以輕心,小心可能是非典型川崎氏症,請持續回院所追蹤,由醫師鑑別診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第1症狀非胸痛! 兒科醫警告「2異常」:當心非死即傷
急性心肌炎症狀像感冒,半數24小時內會死亡! 4大高感染族群要提升免疫力、預防感冒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