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搶救中風第一時間怎麼做?
字體
瀏覽人次:37203 返回列表

為了搶救中風病患,近年來各大醫學中心紛紛成立中風醫療團隊,病患愈早到醫院,才能愈早搶救,不僅增加病患的存活率,也減少後遺症的產生。
 
文/衛允琳
 
50歲的林先生,上班上到一半,忽然發生劇烈的頭痛,且伴隨頸部僵硬及嘔吐不止,同事趕緊急將他送至醫院急診,到院時林先生已經呈現昏迷的狀態,緊急經由電腦斷層攝影(CT)發現為蜘網膜下腔出血,並確診是顱內動脈瘤破裂所引起,由於發現時間快,經緊急手術取出血塊並將動脈瘤處理好後,林先生漸漸恢復意識,住院數天即康復出院。

振興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賴達昌表示,蜘蛛網膜動脈瘤破裂出血是最可怕的出血性中風,就是民間所謂的「斷大條筋」,一開始或許是小出血,狀況看似還好,但如果血壓控制不好,一下子血管就會整個炸開,動脈瘤破裂第一天死亡率很高,達70%-80%,其還有另一個可怕的併發症為血管痙攣,經常導致死亡或嚴重的神經損傷後遺症。

大腦主要控制人體的一切活動,是最高的指導中心,一旦發生損傷,輕則行動不便,無法走路、拿東西、穿衣服及洗澡等自我生活照顧,重則終身癱瘓在床,甚至死亡。林先生的案例,由於發現的時間快,且診斷治療正確,所以才有機會康復出院,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這麼的幸運。

「中風」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但中風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賴達昌指出,中風是一種急症,主要因為腦部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的氧氣需求,進而發生腦功能障礙,影響到行為能力。

衛生署歷年所公布的10大死因當中,腦血管疾病多高居第3位,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台灣地區腦中風的死亡率為10萬分之55,如果以此推估,每年約有將近1萬3千人死於中風。而就發生率而言,依台灣地區中風發生率研究指出,36歲以上人口的發生率約為3/1000,台灣地區36歲以上人口數接近1000萬,以此推估每年的中風新發生人數約在3萬人左右。

阻塞性中風約占8成,出血性中風約占2
中風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阻塞性中風」又稱為缺血性或梗塞性中風,另一則是「出血性中風」。阻塞性中風占所有中風的70%∼80%,出血性中風則占16%~20%。男、女性發生中風的機會均差不多,但出血性中風,男性比女性多一些。

1.阻塞性中風:
阻塞性中風即因為腦部的血管阻塞所引起,其又可以分為「血栓」及「腦梗塞」。血栓多因心臟或是大血管的血栓掉到血管,造成血管阻塞,而血栓的形成原因很多,包括血脂肪或是癌細胞血栓等因素所造成;至於腦梗塞則是因為血管硬化造成阻塞所引起。和出血性腦中風相比,缺血性腦中風較常發生在睡眠中或剛睡醒時。

而在阻塞性中風當中,又有一種稱為暫時性腦缺血,又稱為「小中風」,主要因暫時性腦部缺血所引起,但在24小時以內即可以恢復正常,肢體也就可以自主動作,多不會留下任何的後遺症。

2.出血性中風:
是因動脈硬化或高血壓造成動脈破裂,導致腦部血液供應不足,造成腦部受傷,進而引發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功能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包括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及步伐不穩等,這類的腦中風易發生處於忙碌、緊張、生氣、情緒激動或劇烈運動等,會突然增加血壓的狀況下。
 
腦中風好發於基底核,其為小血管呈放射狀通過的地方,由於比較狹窄,所以容易阻塞,而出血性中風則易發生基底核的皮殼處,其職司運動協調與感覺。

掌握黃金3小時,挽救受損腦組織
中風的發生,掌握送醫時機及治療黃金時間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發生中風,要如何在第一時間發現?大多數的中風病患,在發病之前,其實已經有早期前兆信號出現,腦中風發生時會有眩暈、頭痛、嘴歪眼斜、肢體麻木無力、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楚甚至失語、吞嚥困難、性格驟變、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意識混亂及嗜睡昏迷等不同症狀出現,所以當有這些症狀出現時,就要提高警覺。

為什麼要確認發病時間呢?因為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病患若能在發病的黃金3小時內完成緊急處置,盡速恢復阻塞血管灌流,就有很高的機會挽救週圍可逆性受損的腦組織,也可減少缺血區域腦組織的損傷範圍,所以病患的發病時間,對於送醫後,醫師給予適當處置的決定,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大部分的腦中風病患在發生中風時,多無法自己發現異常,反而是在一旁的家人及朋友先發現,所以家人及朋友往往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家中有年紀大的長者,更需要留意,切記「1分鐘快速檢測腦中風」(如上一頁)的步驟,協助病患完成檢測,必要時在黃金3小時內快速送醫。疑似中風的病患到醫院後,醫師多會先給予電腦斷層(CT)檢查,其為最普及、方便的檢查方法,可以馬上看到頭顱內部的狀況,區分是腦出血還是腦梗塞,再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阻塞性腦中風的搶救法
早期對於阻塞性腦中風的治療,只能保守的給予藥物防止復發,或是配合復健治療減輕肢體障礙,直到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γT-PA)被普遍用於急性阻塞性腦中風的治療上。賴達昌指出,如果阻塞性中風病患在黃金3小時內送到醫院,打了血栓溶解劑,約有1/3的病患會好起來,不太留下後遺症,但有1/3仍會有一些輕度障礙,還有1/3的病患打了之後,效果並不好,進而留下重度的障疑。

一般來說,阻塞性中風多採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但如果阻塞區域很大,引發水腫壓迫到腦幹,這時候醫師即會施予手術,將頭殼打開減壓。

近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於阻塞性中風已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出現,主要因為血栓溶解劑的使用仍有其限制,其不僅在使用時會增加腦出血的風險,若病患正在接受口服抗凝血劑治療或是最近3個月內曾罹患胃腸道潰瘍,就不宜使用靜脈溶栓劑,另外,血栓溶解劑也不適用於孩童及未滿18歲的青少年。

不少醫院因而開始引進機械式去除血栓系統,即利用細囊球導管自鼠蹊部進入阻塞的血管,將血塊攪碎再吸出,藉以打通血管,這個方法的好處可以在短時間內打通血管,雖然其打通血管的比率較動、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要來得高,不過在做機械式血栓移除之前,需先評估病患的狀況,如果病患腦部梗塞面積太大,就不建議採用,因為出血的風險會增加。另外,也有人認為採用這個方法病患的癒後不如預期,且細囊球導管自動脈進入,狀況也較為複雜,目前健保不給付這個手術,病患需要自費10多萬到20多萬元。  

出血性腦中風的搶救法   
至於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則多採手術或血壓控制的方式處置,是否以手術處理,取決於出血位置及大小,如果出血的位置在腦的很外面,醫師多會決定施予手術,術後病患的存活率高,但如果出血的位置在腦的深部,手術的意義就不大了,因為手術反而會使得腦組織的破壞變得嚴重,臨床醫師多會採血壓控制的方式,一般來說,血壓只要維持在140mmHg即可。

為了搶救中風病患,近年來各大醫學中心紛紛成立中風醫療團隊,靠熟練的技術及豐富的經驗累積,建立快速完整的就醫流程,並將「黃金3小時」延長到「黃金6小時」,不過,不管是黃金3小時還是黃金6小時,終究還是個統計數字,病患還是愈早到醫院,才能愈早搶救,不僅增加病患的存活率,也減少後遺症的產生。

不過,臨床觀察發現,中風病患到醫院時,符合施打血栓溶解劑條件的比例,往往不到中風病患的10%,換言之,能夠掌握在黃金3小時內送醫者還是少數,可能與病患及親人、好友對中風的警覺性不夠有關,還有再加強、進步的空間。
 
1分鐘快速檢測腦中風

雖然有疑似中風症狀出現時,不代表一定是中風所引起,建議可以利用「1分鐘快速檢測腦中風」的方法來快速的釐清,其主要有3個步驟:
1.張牙裂嘴或微笑:看看嘴角是否有歪斜,嘴角笑紋消失或表情不對稱?
2.舉起雙臂維持一段時間:看是否有任何一側會無力下垂?
3.大聲說自己的名字或說一句話:看口齒是否清晰?語言是否流暢?內容無誤?
如果做完這3個步驟,其中有1個步驟出現問題,就表示腦中風的可能性很大,最好立即確認發病時間,盡速送醫。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6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