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待疫情控制穩定之後,趕快來接受這一項檢查
字體
瀏覽人次:4137 返回列表

45歲的張先生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在公司提供的健康檢查中,有一項糞便潛血檢查顯示陽性,加上平常也喜歡吃油炸燒烤類的食物,因此擔心的來到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門診求診,經醫師評估後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但張先生耳聞長輩或朋友說大腸鏡過程會相當疼痛,因此醫師一提到大腸鏡,馬上就要求要做無痛式的,但因張先生本身有慢性氣喘,平常就需要用到支氣管擴張劑,因此無痛式的靜脈麻醉亦有一定風險。正在猶疑不定時,醫師解釋和安撫張先生「即便在沒有麻醉的狀況下,也可以利用一些穩定輕柔加上灌水等內視鏡技巧,以減輕施作過程中的不適。」張先生考慮後決定接受一般大腸鏡。

 

提早檢查及接受治療,避免日後癌化風險

大腸鏡檢查過程中亦是平穩順利,也意外發現在升結腸有一顆1.8公分的大瘜肉,經奇美醫學中心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仔細評估瘜肉外觀和粘膜紋路後,選擇使用經內視鏡水下粘膜切除術將瘜肉移除,病理組織顯示為絨毛狀腺瘤。

 

根據衛生福利部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仍高居十大癌症發生率的榜首。但好消息是大腸癌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代表國家大腸癌防治策略開始出現效果。而防治內容最重要的就是提供50

75歲民眾每兩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假若檢查呈現陽性反應的時候,則需接受進一步的大腸鏡檢查,希望早期發現癌前病變,阻斷癌症發生,抑或早期發現癌症早期治療。

 

其他做大腸鏡的時機,包括:若是有腸道症狀,如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裡急後重、慢性便秘、慢性腹痛、貧血、體重減輕、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等等,經醫師評估後也可能都需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別怕痛,有些方法可減輕不適

但是,很多人在聽到大腸鏡的時候都會害怕,原因就是「怕痛」!但現今大腸鏡也隨著技術突破和儀器的進展,也不再是人人聞之色變的檢查。即便在清醒、不麻醉的情況下,利用單人操作法中的「軸保持短縮法」、「灌水式大腸鏡(Water exchange colonoscopy)」、「不形成套環式的大腸鏡前進法(non-loop method)」等技術,都可以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適。

 

王宿鴻說明:以上技術最核心的概念都是希望減少腸子的拉扯以減輕疼痛,也減少灌空氣造成的疼痛和不適。畢竟檢查之前要先減少病人的恐懼,才能提高檢查的意願,進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無痛大腸鏡是另外一種很好的選擇
但假若對檢查仍真的不放心、或有心理壓力的話,「無痛大腸鏡」也是另外一種很好的選擇,但先需經由麻醉專科醫師評估麻醉風險,例如:過度肥胖、嚴重氣喘、孕婦、睡眠中止症或是心肌梗塞病史等都不宜做無痛大腸鏡。

 

無痛大腸鏡指的是在檢查開始前,從血管注射止痛鎮靜藥物,使病人能緩解緊張,陷入睡眠狀態後再開始檢查。但在麻醉前需經由麻醉專科醫師評估麻醉風險,且麻醉前的準備和檢查完的甦醒,會讓檢查所需時間較長。

 

檢查前的的腸道準備很重要

不管是一般大腸鏡或是無痛大腸鏡,在病人端需配合的就是檢查前的的腸道準備,因此檢查前的衛教絕對必需要聽清楚問明白,包括:檢查前的飲食內容、哪些東西可以吃、哪些東西不能吃、喝瀉藥的時間點及次數、喝水量等,都需要依照指示執行。

 

臨床上常遇到清腸清的不乾淨的狀況,比如前一天仍在吃水果跟蔬菜的、瀉劑沒有分次就一次全部喝下去的、水份補充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做大腸鏡除了無法徹底檢查外、也會延長檢查的時間、增加過程的不適感,可謂得不償失。

 

因此良好的清腸,加上灌水系統將少許糞便殘渣洗淨,再搭配高解析度內視鏡主機和窄頻影像系統(Narrow band imaging, NBI)就可將腸道完整檢查,細小的腺瘤都有辦法早期診斷治療。

 

大腸鏡的目的也不單為了檢查,更重要的一部分是在治療

絕大多數的癌症都是從小小的腺瘤(也就是俗稱的瘜肉)開始長起,因此檢查時若可以將這些瘜肉診斷出來並完整切除掉,日後得到大腸癌的機率必然會下降。且除了針對腺瘤,早期的大腸癌包括大腸原位癌及第T1a期都能夠有辦法用內視鏡將其切除掉,術後恢復快也不會有傷口。

 

王宿鴻表示,過去這一年多因為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降低許多民眾就醫篩檢和檢查意願,但仍須提醒民眾,大腸瘜肉和癌前病變的變化是不會停止的,待疫情控制穩定後,仍須快接受篩檢和檢查。

延伸閱讀:
9成大腸癌由腺瘤性瘜肉演變! 「6大高風險群」40歲前就要做大腸鏡檢查
我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嗎? 常見5大疑問一次搞清楚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