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經顱磁刺激,助腦中風患者突破復健困境
字體
瀏覽人次:4762 返回列表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6

 

文/李政純

 

最近天氣寒冷、氣溫驟降,正是中風的好發季節,雖然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會因為缺血而引發中風,但還是以腦中風占多數。腦中風是一種急症,主要是因為腦部的血流受阻,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導致腦功能發生障礙。若沒有即時接受有效的治療,除了直接導致死亡外,約有75%的人會留下輕重程度不等的後遺症,其中以語言或表達困難以及半身癱瘓最為常見,嚴重的話,甚至需要旁人協助完成日常活動,因此,中風後的復健特別重要。

 

以腦中風或是腦外傷等腦部受損的病患來說,在經過急性期處理之後,必須面對漫漫的復健長路,復健過程不但辛苦,而且復健超過半年後,容易進入停滯期,甚至可能終身得面對癱瘓、失能的命運。

 

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經顱磁刺激中心主任蔡泊意表示,近期一種高科技腦部治療技術──重覆性經顱磁刺激,在醫界蓬勃發展,這是一種不用開刀、非侵犯性且無痛的治療,安全性也很高,能夠幫助病患突破復健困境,達到另一個層次的進步,顛覆慢性期即無法再進步的舊有框架,在結合常規復健以及藥物治療下,多數患者可能恢復日常生活。

 

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神經調控技術

所謂的重覆性經顱磁刺激,是利用在頭顱外一個大約20公分的線圈產生的磁場脈衝,穿過頭顱部位,造成腦部微小電流,藉以活化受損附近的大腦區域,或者改變左右腦部之間的連結,以達到功能的進步,此為神經調控技術。

 

蔡泊意指出,大腦的可塑性是終身存在的,因此,特別利用這個特點,雕塑這個能發號施令的大腦;磁刺激的作用原理包括增加神經纖維的生長、增進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甚至能夠改變基因。

 

然而大腦的網路連結非常複雜,並不是刺激越多就越好,因為過多的刺激,原本促進性的訊號會變成抑制性;但刺激的強度如果不夠,又會無效。因此,如何得到最佳的刺激參數以及治療位置,需要長久的研究基礎,並且依據每位患者的狀況量身訂作,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改善運動功能,增加肌力和動作控制

蔡泊意分享一位患者的經歷,林先生7年前因為腦幹出血,無法行走,幾乎只能透過輪椅代步,雖然這幾年來都有規律復健,但狀況一直沒有改善。正值壯年的他,原本是家庭的支柱,一時讓家中陷入經濟困境,太太只好經營早餐店維持生計。在經顱磁療法兩個療程之後,林先生的平衡力大幅改善,可以輕輕扶著拐杖走完整個運動場。

 

另一位60歲患者罹患家族性腦部動靜脈畸形,37歲時首次中風,54歲二度中風,因復原良好行走能力並無受到影響;幾年後,患者三度中風且幾乎成為植物人,經過腦部手術並放置引流管,雖搶回一命,但仍呈現四肢癱瘓、無法言語。透過經顱磁療法並結合藥物及復健治療,加上家屬積極配合鼓勵患者,終於恢復說話能力,上肢也可自行動作,如今已能站立並練習行走。

 

蔡泊意表示,經顱磁療法應用在運動功能方面的改善,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動作的控制,這顛覆了以往復健需主動持續練習,才能得到力量的觀念,此為唯一可以不用主動出力練習,就可以得到力量的方法。但她也強調,如果治療以後配合適度的復健,效果也會加倍。像是腦幹小腦中風、帕金森氏症、小腦萎縮症造成的平衡功能不良,經顱磁療法亦可改善。

 

失智症認知功能也有改善

蔡泊意進一步說明,除了對中風後的功能恢復有幫助之外,經顱磁療法對認知功能也有改善效果。她的團隊的雙盲研究成果顯示,經顱磁療法可以改善失智症患者對環境錯亂、語言能力、執行能力、情緒、記憶力等方面。由於目前藥物治療對失智症效果相對有限,有時還得忍受伴隨藥物而來的副作用,利用此物理性的療法可望填補治療缺口,避免失智症患者逐年的功能退化。

 

蔡泊意的一位患者何女士,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已有10年的時間,開始做顱磁治療時是坐在輪椅上,而且無法言語,對外界沒有反應,經過30次治療之後,她開始對外界有反應,也能開口與人溝通。

顱磁治療的效果因人而異

至於顱磁治療的成效如何呢?蔡泊意指出,顱磁治療的療效在患者之間存在差異性,以腦中風為例,一次的療程進步幅度為30%到70%之間,兩次的療程可更增加進步幅度。

 

經過多年的研究,蔡泊意利用神經影像學、理學檢查,並參考個人的病史,給予最佳的治療處方,目前成功率約78成。利用腦部近紅外光儀(fNIRS)功能性核磁共振重疊,統合神經電生理檢查,比傳統定位法能夠有更高的療效,此研究已發表在國際標竿醫學雜誌。更重要的是,患者一旦得到進步以後,並不會因為沒有繼續治療而退化。

 

腦中風後的肌肉痙攣如何解決?

腦中風後一段時間會出現惱人的肌肉痙攣,一般醫學上分為四級,第二級以上就需要處理,可使用藥物或者是施打肉毒桿菌素治療。第二級的定義為順著關節伸展的方向,施以較大的、快速的力氣,才能伸展關節,例如肩關節、手肘關節,以及指間關節,平常則為屈曲的狀態。

 

蔡泊意表示,攣縮的關節長久下來會造成疼痛、清潔不良,以及上肢或下肢的動作功能無法進步,因為攣縮的肌肉會讓本來復原的微小力量無法行使出來,因此,配合藥物或者施打肉毒桿菌素是很重要的。張力解決後,各種肢體動作較有可能會進步,施打的位置與劑量需要專業的評估,施打頻率為4個月1次,一般在接受注射數次後,張力皆可獲得緩解,另外,顱磁治療也可降低張力,效果則存在個體間的差異。

 

改善三高,避免成腦中風高風險群

所有的疾病都一樣,預防勝於治療,腦中風也不例外。根據國民健康署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國人的三高盛行率,26.76%的人有血壓25.6%的人有血脂11.05%的人有高血糖等狀況。另外,根據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調查分析計畫結果顯示,20022017年有三高的民眾發生腦中風的機率是正常人的1.41.7倍。

 

國健署建議,可自行評估腦中風8大危險因子「血壓、膽固醇糖尿病史、心房顫動、吸菸史、體重、運動習慣、腦中風家族病史」,只要任何3項有異常的情形,即表示屬於「腦中風高危險群」,應立即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此外,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控制,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定期健康檢查,才能避免腦中風上身。

 

蔡泊意強調,棘手的大腦疾病,不論是腦中風或者是退化性疾病如失智症,目前已經有良好的方式可以輔助復健,以達到更有效率的功能恢復;而且要越早期治療,恢復的效果越好,如果錯過了積極治療期,也請不要放棄,更需要把握時間並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經顱磁刺激協助失智者奪回話語權,讓大腦重新開機
腦幹出血中風7年後,經顱磁刺激治療,從無法生活自理到做早餐給太太吃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