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按摩腳底可發現身體疾病
字體
瀏覽人次:50368 返回列表



文/吳佩芬

 

然說台灣的腳底按摩風潮,是由瑞士吳神父從國外引進、推廣,才猛然爆紅超過30年,迄今,人氣不墜。其實,腳底按摩並不是西方文明的產物,而是古老民族傳統醫學的一部分,宋人羅泌在《路史》中記載:「陰康氏時,腠理滯著多重隨,得所以利其關節者,乃至為之舞,叫人引舞以利導之,是謂大舞」。

 

也就是說,腳底按摩的起源和陰康氏時代(炎帝神農氏之後的漢族帝王)舞蹈保健有關,古人跳舞產生熱能,熱能可以振奮精神、消除疲勞,同時也發覺生病時,腳部有痛覺,病好了,痛覺就消失了。奏理是皮膚紋理、皮表的意思;重隨是重膇、足腫,覺得皮表有滯著、酸痛的感覺;大舞,日後則演變成養生氣功導引。也就是利用跳舞來刺激腳底、感覺足部疼痛,以反射身體健康的原理。

 

腳底按摩和穴位按摩不一樣

中醫師張家蓓表示,腳底按摩是利用反射區的概念,等於將人體縮小倒臥在足底,按壓到腳底哪一部位疼痛,就對應到身體的該部位有問題,這就和耳朵的耳穴原理是一樣的,以耳朵的局部部位放大為身體的對應部位。

 

不過,中醫沒有反射區,中醫足底穴位只有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腳底中間凹陷處,在足掌前1/3的地方,是腎經的穴位。因此,腳底按摩和穴位按摩無關,也和中醫的經絡穴位沒有關聯性,更何況,湧泉穴位於腳底深部,無法單純靠手部按壓來刺激穴位,必須透過針灸才能達到穴位刺激的效果。

 

腳底按摩保健,類似中醫足熱頭冷理論

比起腳底穴位刺激,腳底按摩反射區原理和中醫足療中的「足浴」、「足熱頭冷」較相似。自古以來中醫理論就認為,熱從頭生,寒從足入,要常保頭冷足熱,勝於用藥,才可氣沈丹田,防堵虛火上揚,出現頭痛、口渴、尿多等症狀。健康的身體是頭涼腳熱,生病的軀體是頭熱腳涼。要暖腳,可用溫水泡腳,也可以按摩足部,讓足部發熱。

 

和吳神父一起研究超過37年的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運保系兼任教授鄭英吉表示,腳底按摩是運用反射區區塊,不是穴位定點的概念。一開始,對於反射區塊和人體器官間的確切對應位置及界線,不是非常清楚,因為經驗不同,對腳底反射區和人體對應器官的認知位置沒有一致性。但是,經過近37年的研究、切磋、摸索,才使得腳底反射區器官對應位置圖逐漸成形。

 

10年摸索腳底按摩反射區器官對應位置圖

鄭英吉指出,吳神父一開始所用的腳底反射區圖,是由歐洲帶進來已有百年歷史的圖,西方人腳形瘦長,和國人的短胖腳形差異很大,他和吳神父只好一方面幫民眾施行腳底按摩,另一方面依據平日按摩經驗不斷的修正,找出正確的腳底反射區器官對應位置圖。

 

他和吳神父發現腳趾是頸部以上的器官如腦、五官等,大拇趾是頭部。以腳掌底部的蹠骨(中足骨)基節畫一連線,上方是人體的上半身,下方是人體的下半身。

 

依據他的經驗,患有巴金森氏症者,按壓腳大拇趾中心的硬塊反應物,並將其推散後,對睡眠、行動力很有幫助。心臟部位就在左腳第三、四蹠骨基節上方;蹠骨的一半是橫膈膜,上半部是胸腔,下半部是上腹腔。胰臟在蹠骨底部、靠近內側的部位有腫塊,按壓會痛,可能有糖尿病。腳底反射區,一開始有65個,經由鄭英吉和吳神父不斷開發,目前已增加到80多個。

 

張家蓓說,足底按摩不像中醫歷經千年的演變,有精確的經絡穴位圖,弔詭的是,她的門診病人中,確實有人經由腳底按摩發現罹病,經由中醫或西醫確診後,罹病名稱、位置、原因,和腳底按摩師所陳述的內容雷同。

 

保養效果,小兵立大功

就中醫的觀點,張家蓓就臨床上病人的反應,她認為,腳底按摩不能說是對疾病有治療的效果,除非病症很輕微,但差距仍大。可當成輔助性治療手法,對於身體保養效果應比治病明顯。

 

張家蓓的病人曾因月經不調、經血血塊過多,經由腳底按摩後,經血量、血塊有減少、有改善;也有人被腳底按摩師發現有子宮肌瘤,經由超音波檢查後,確實子宮內長有大肌瘤。至於腳底按摩對疾病是否有具體成效,還是要視病情輕重、疾病種類、個人體質而定,以她的觀察,偏頭痛、筋骨酸痛、月經不調等,可能會比較有效。

 

鄭英吉說,有腸胃不適、腦神經疾病者,在西醫療法之外,搭配腳底按摩最好,特別是發育中的小孩,經由腳底按摩,長得高壯、情緒穩定。另外,他的病人中有不少癌症等重症病患,經由腳底按摩,精神好,體力好,可減輕化療、放療的副作用,可樂觀對抗病魔。至於身體健康的民眾,進行腳底按摩,可以保持年輕,有保養的作用。有些人長期自行腳底按摩,可達到臉色紅潤,臉上、脖子較少皺紋。

 

弘光科技大學、國立台北護理大學的研究生也發現,缺血性腦中風病人經由腳底按摩可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強化復健功能;經腳底按摩,自然產的女性可擁有較好的睡眠品質;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人,可藉由腳底按摩減輕焦慮、呼吸困難的情形,有助及早脫離對於呼吸器的依賴度;椎間盤手術後的病人、腦性麻痺兒童、末期腎臟病患、胃癌、肝癌病患等,接受腳底按摩,都能減緩焦慮、降低止痛藥的使用。

 

鄭英吉回憶,30多年前許多重症病人到台東找吳神父進行腳底按摩後,反應效果不錯,他和吳神父也不知道原因。西醫的說法是腳底按摩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直到已故山東大學教授、中醫研究學者張穎清提出「全息生物學」,才有明確的架構基礎。生物全息是指生物體的局部組織,如單一細胞、組織、器官等,帶有生物體內所有的生理訊息,所以,經由局部足底按摩,就可窺知身體是否有恙?甚至哪一部位有毛病。

 

腳底按摩前後注意事項

進行腳底按摩前,記得要清潔雙腳,也可適度泡腳或是以熱毛巾熱敷,暖腳、鬆弛筋骨之後,再進行按摩,效果加乘。在按摩後,可以喝杯水,補充按摩時因新陳代謝加速導致體內流失的津液。鄭英吉則補充說明,會視個人需要於按摩中、按摩後給予病人水分,但是有些人比如腎臟病患需要特別注意水分的控制,腳底按摩師要依病人狀況給水。

 

腳底按摩時間1次約25~30分鐘,從腳大拇趾到腳掌內側、腳背、腳掌外側、腳底,為了方便按摩,可使用身體乳液、按摩油等,配合按摩棒使用、按摩球可以免用油膏。

 

至於公園內的腳底按摩健康步道,則不建議。鄭英吉說,當初的設計是細沙加上鵝卵石,可惜後來施工變成現在的水泥石頭,民眾赤腳踩踏很容易傷及骨膜。因此,建議找個適合自己足弓形狀的圓滑石頭,就可以達到安全按摩腳底的效果。

 

張家蓓表示,足底肌膜炎、糖尿病患、患有凝血障礙疾病者、足部有傷口或感染者如香港腳、嚴重貧血,最好不要進行腳底按摩。至於本身血液循環差、手腳容易冰冷者,平日進行腳底按摩,則可促進血液循環。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