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甲狀腺結節並非癌症前兆?
字體
瀏覽人次:31856 返回列表

 

文∕龔善美

 

甲狀腺結節」是國人最常見的甲狀腺疾病之一,其中約5%的結節是惡性的甲狀腺癌,定期健檢追蹤是最佳防範之道。

 

年近半百的林小姐,平時工作忙碌、壓力大,近日發現自己的脖子好像變粗了,看起來有點腫腫的,有12個部位摸起來硬硬的,懷疑是不是甲狀腺出了什麼問題?剛完成員工健檢的報告則顯示,她有多發性甲狀腺結節,讓她更擔心甲狀腺結節會變成癌症嗎?

 

脖子腫大,確實可能和甲狀腺疾病相關,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指出,除了飲食缺碘或是吃了太大量含碘食物外,可能導致脖子甲狀腺腫大問題,常見的還有和自體免疫性疾病相關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慢性發炎,以及原因不明但大多是體質引起的甲狀腺結節。

 

國人大脖子多,與缺碘、水質有關

以往台灣地區居民脖子腫大主要和缺碘或環境水質相關。張天鈞表示,過去醫師發現,碘缺乏的地區最容易發生甲狀腺腫大問題,最早自56年前從新竹芎林地區開始食鹽加碘,逐步擴大到全台灣,實施4年之後,國小56

年級同學甲狀腺腫盛行率從21.6%降為4.3%。

 

研究發現,甲狀腺腫大相關疾病的發生仍有地域性。環境中有些物質會造成甲狀腺腫大問題,和水質不良有密切關係,張天鈞曾參與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像是公館、苗栗、桃竹地區及台中清水等經常抽取飲用地下水的地區,居民罹患甲狀腺腫大的比率較高;經改為自來水之後,相關問題便消失了。

 

此外,飲食中含碘高的食物吃很多的地區,也是甲狀腺種大出現機率高的地區,例如:盛產海帶的日本北海道,居民幾乎每餐都吃海帶,以致出現許多甲狀腺腫大的患者,當減少海帶的食用量之後,當地民眾脖子腫大情況漸漸消除。

 

發現甲狀腺結節  不必過度緊張

甲狀腺結節的人口盛行率約為4%,發生的原因不明,和個人體質比較有關;有研究發現,父母或家人曾罹患甲狀腺結節的家族史者,罹患的機率會比較高。

 

甲狀腺結節大部分是甲狀腺瘤,是甲狀腺的某一部分不正常的增生,患處組織中的細胞增生速度快,長大到某一程度向外突出成為結節;結節內細胞或其他成分過度增生,或發生鈣化、結節內出血等,因此,觸摸起來較正常甲狀腺組織為硬。甲狀腺結節不一定只有1顆,也可能出現很多顆,即所謂「多發性結節」。

 

一般人很難自行判斷自己是否有甲狀腺結節,需經由專業醫師診斷檢查,主要包括觸診、抽血檢驗甲狀腺功能、抗體檢測(以確定是否為發炎造成)、超音波、細針穿刺檢查等。張天鈞表示,有些結節可能因患者一時情緒或壓力,造成組織爆裂出血而致腫大或水腫,當血塊逐漸被週邊組織吸收、水分排除,結節就會縮小,看起來好像消失一般。

 

若經檢查是屬於良性結節,只需要半年或1年按時追蹤即可,追蹤35年若患處都沒有什麼改變則可暫停,但若是出現不適症狀,或患處突然長大很快,就有必要馬上就醫檢查。如果不斷增生的甲狀腺細胞是癌細胞,則屬於惡性的甲狀腺癌,但在甲狀腺結節的患者中,甲狀腺癌發生的比例並不高,不到5%

 

甲狀腺疾病 女性多於男性

若從罹患甲狀腺相關疾病的性別來看,張天鈞說,女性患者多於男性,主要是因為甲狀腺含有女性荷爾蒙接受器;而且甲狀腺慢性發炎和女性遺傳相關性最明顯,幾乎是女兒若犯病,就會發現母親同樣是此病症的患者。

 

在甲狀腺癌方面,依據國民健康署提供最新的癌症數據報告,台灣1年新增2,895名甲狀腺癌患者,平均約每3小時就發生1例。甲狀腺癌是女性第5大癌症,女性的發生率是男性的3.25倍。從好發的年齡層看,則根據統計的中位數,甲狀腺癌好發最多的年齡為48歲,但個人情況不同,最好是定期健檢,在發現異狀時則進一步就診篩檢。

 

預防甲狀腺癌  應定期追蹤檢查

近年甲狀腺癌罹患人數見增,張天鈞強調,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的機會大、死亡率低,但若未能早期發現,少部分屬於惡性度高的未分化癌,還會造成死亡,病情發展有天壤之別,因此,定期追蹤檢查非常重要。第一階段先以甲狀腺超音波檢查,若結節懷疑有惡性特徵,第二階段將進一步安排輔助檢測技術包括電腦輔助診斷,可以協助醫師判讀甲狀腺結節要不要做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

 

很多患者一聽到甲狀腺癌,往往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情緒失控。事實上,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高達80%的甲狀腺癌要治癒並不困難。甲狀腺癌依組織形態之不同,可分為乳突癌、濾泡癌、髓質癌、淋巴癌和未分化癌。大多數人罹患的甲狀腺癌,是細胞分化良好的乳突癌。

 

甲狀腺乳突癌約占甲狀腺癌中的80%以上,好發於女性,是甲狀腺癌中預後最好的,10年存活率超過90%;有些「橋本氏甲狀腺炎」患者可能與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發生有關;在遺傳因素方面,則約有14的甲狀腺髓質癌患者具有家族遺傳之傾向,患者家屬宜做相關癌症基因之篩檢。

 

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

手術通常是治療甲狀腺癌的第一步,以盡量切除癌組織為主,除少數局限性且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可以考慮只做甲狀腺患側單葉切除,大多數患者甲狀腺應盡量全部切除。

 

手術治療的合併症包括:返喉神經受傷引起聲音沙啞或甚至無法發聲說話、甲狀腺風暴(目前已少見)以及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能引起血鈣過低,術後容易抽筋;副甲狀腺功能低下症可能只是暫時性的,但也可能是永久性的。

 

隨時代演進、科技進步,張天鈞透露,目前除可藉由電腦輔助診斷協助醫師判讀甲狀腺結節要不要做細針吸引細胞學檢查,未來可能藉由電腦自動輔助計算甲狀腺癌的惡性度,有助於判別切除病灶的範圍,盡量避免傷及位於甲狀腺後方的返喉神經或副甲狀腺,減少術後副作用的發生。

 

做完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通常會以原子碘持續為患者清乾淨甲狀腺的惡性組織,因此,術後數週會給患者吃中等劑量的碘131,之後還會安排碘131全身掃描,以確定是否仍有殘留或遠端轉移。同時,乳突癌和濾泡癌還可從追蹤甲狀腺球蛋白而得知是否有癌症復發的情況。

 

一般而言,放射性碘治療對於乳突癌及濾泡癌等分化較好的腫瘤較為有效,若患者的甲狀腺無法完全切除、為多發性病變,或癌細胞已侵犯週邊組織,或已遠處轉移時,就都應該接受高劑量的原子碘治療。

 

飲食少吃含碘食物

在飲食的調整與注意事項上,張天鈞表示,甲狀腺結節患者除了遵醫囑定期追蹤,並不需要限制含碘食物。但罹患和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如甲狀腺炎或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吃入太多的碘,會使其甲狀腺的自體免疫惡化,像是海帶、昆布、紫菜、海產等碘含量較高的食物,都應有所限制。

 

此外,那些正在接受放射碘治療的人,也有必要避開含碘食物,以免治療用的放射碘會被占位,若是吃進人體內的放射碘,被食物中的碘給占掉位置,就無法發揮應有的療效,因此在放射碘治療期間,也有必要限制碘的攝取。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5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