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腹瀉、胃潰瘍,以為小毛病延誤就醫!醫院院長:「1腫瘤」很難診斷
字體
瀏覽人次:5040 返回列表

腹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低血糖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盜汗、潮紅更是許多更年期女性的困擾,但如果這些症狀持續反覆出現,且治療後仍未達預期效果,就要留意可能是罕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神經內分泌腫瘤 常見於腸胃道、胰臟、甲狀腺、肺腺細胞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郭昭宏院長指出,神經內分泌腫瘤(NET)是從神經內分泌細胞演化而來的腫瘤,因此只要有內分泌功能的器官就有可能發生。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於腸胃道、胰臟、甲狀腺、肺腺細胞。由於這種腫瘤會分泌荷爾蒙,導致出現內分泌過量的症狀,因此症狀多元。若發生在腸胃道可能導致胃酸分泌過多產生胃食道逆流;若是胰島素分泌過多,則會導致血糖低下。

 

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依有無分泌過量荷爾蒙引發症狀區分為「功能性」與「非功能性」兩種,功能性會因過量荷爾蒙產生各種症狀,而非功能性通常無明顯症狀難以診斷,然而即便有症狀,診斷仍不易,例如反覆腹瀉易與腸躁症混淆;體重減輕、盜汗會以為是自體免疫疾病

 

郭昭宏院長表示,當確診時尚未轉移就有機會治癒,但若已遠端轉移,平均存活率則不到3年,即使找得到腫瘤也已非常難醫治。根據統計,神經內分泌腫瘤平均57年才會被確診,被發現時有50%的患者腫瘤已轉移,其中一半甚至為遠端轉移。

放射性核素療法 提供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治療新選擇

郭昭宏院長說明,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診斷需透過症狀學、檢查與切片化驗。目前主要會以抽血確認CgA值,利用X光、核磁共振、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學檢查確認是否有腫瘤,若發現腫瘤則需透過切片化驗確認。若上述檢查都未發現異狀,但仍擔心會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性,就須轉介至醫學中心做正子攝影、體抑素掃描等進一步檢查。

 

針對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治療,郭昭宏院長坦言,切除腫瘤是目前唯一的標準治療方式,若手術無法將腫瘤根除,則仍會考慮手術切除部分腫瘤達到減積,以減少症狀程度與轉移機率,再依照不同狀況選擇搭配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若對以上治療皆反應不佳的患者,目前台灣已有放射性核素療法,適用於無法以手術完全切除腫瘤、腫瘤已多處轉移,以及腫瘤細胞表面具體抑素受體(SSTRs)的患者,放射性核素療法的出現將為此類患者帶來治療希望。

 

郭昭宏院長提醒,不論是民眾或是基層醫師,在面對出現相關症狀且無法透過常規治療治癒時,就需要思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可能,除了民眾須主動就醫,醫師若無法診斷也須轉介患者至大型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郭院長最後呼籲,神經內分泌腫瘤情況百百種,即使腫瘤未惡化仍需持續定期追蹤,切勿輕忽大意。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
奪走賈伯斯的神經內分泌瘤,為什麼有症狀卻難發現? 原因曝光
10大警訊反覆出現 小心神經內分泌腫瘤上身!
癌症蟬聯40年國人10大死因之首 癌症時鐘再快轉20秒
罕病FAP好發中年族群 新藥有效延緩病程盼納健保給付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