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向友人吐苦水說年前忙大掃除,害其手腕靠近大拇指下方也是痛得要命,有時候還會卡住,連扭毛巾跟洗衣服都已成問題了,未料經醫生診斷為是媽媽手。
媽媽手 罹病不分性別、年紀
安南醫院骨科方啟榮醫師表示,「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
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 屬高危險族群
方啟榮說,之所以會被稱為媽媽手是因為媽媽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讓肌腱及滑膜本身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加上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進而形成高風險狀況。因此同理可推,如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或長時間操作鍵盤或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以及長時間使用手機的3C拇指族,其實都屬於媽媽手的高危險群,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會罹患。
治療媽媽手 急性、慢性期這樣做
如何治療 「媽媽手」?方啟榮表示,在治療之前需先簡單區分成急性期、慢性期。當剛發作時,手一動就痛且有腫脹、熱感等反應時就是急性期,這時候單純的休息及保護就是最好的治療;不過,因手腕是日常生活常用到之關節,疼痛有可能就會逐漸地進入慢性階段。
同時物理治療如熱敷、超音波與雷射、藥物治療跟適度運動治療都會是最好的治療;但對於反覆發作、頑劣性疼痛等病患,比較侵入的治療像類固醇注射、葡萄糖水注射、再生治療甚至微創手術均是很好的治療管道。
延伸閱讀: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手舉不高、睡覺壓肩痛爆? 小心是得了五十肩!醫揭「7種情況」愈不動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