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林心平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中,到底什麼時候最適合曬太陽,如何才能曬得剛剛好呢?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陳志強表示,一年四季並無哪個季節最適合陽光曝曬,因每個國家所處的緯度及氣溫不同,像是住在赤道或中東、沙漠地區的人,不見得都會陽光曝曬過度;居住在高緯度地區、冬季幾乎沒有陽光的人,國外研究發現,這些人的體內維生素D濃度也正常,因此,很難說有一個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日照指引。
曾有研究指出,中東地區的溫度高,陽光炙熱,當地婦女雖然全身包緊緊,只露出一雙眼睛、整個人密不透風,但抽血檢測體內的維生素D濃度也很正常。「四肢及臉部是紫外線最容易曝曬的部位。」陳志強說,主要是因為身體有衣物遮蔽,大部分陽光會被吸收或反射掉,若穿著黑色等深色衣物,紫外線被會衣服吸收;如穿著白色等淺色衣物,紫外線易被衣物折射。不過,顏色對於紫外線暴露量的影響不大,即使是穿著衣服也無法百分之百防禦紫外線入侵。
至於北歐國家、日照相對不足地區,雖然檢測當地居民在冬天的維生素D會少一些,但陳志強說,維生素D為脂溶性,可以在體內累積,且代謝速度較慢,到了冬天在血液中濃度雖會掉一些,但至少仍可維持3、4個月,甚至可長達半年,因此,即便冬季日照不足,但體內的維生素D仍可涵蓋到夏季來臨沒問題。
每天曬10~15分鐘最恰當
陳志強說,人體內維生素D的累積原理,就像北極熊需要冬眠一樣,但後者的食物攝取多在夏季完成,先天身體構造因素可讓體內食物被儲存下來,甚至還能撐過一整個寒冷冬季,不會挨餓受凍死亡。
低緯度的台灣地處於亞熱帶,陽光很充足,但上午10時到下午4時的紫外線最強烈,不適合曝曬,應該要避開這段期間。若無法每天進行全身日光浴,簡單的曬太陽方法,就是每天讓四肢曝曬10~15分鐘,就已足夠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也不鼓勵額外再多曬太多,以免造成健康的危害。
也可以擦防曬乳曬太陽
部分女性擔心曬太陽,臉上容易長斑或皮膚變粗糙,外出一定會塗抹防曬產品,如此一來,是否會影響紫外線暴露量高低?陳志強表示,市售防曬產品雖宣稱具有高防曬係數,對紫外線防禦可做到滴水不漏,但這樣的研究實驗通常都必須塗抹足夠大量的防曬品,以整張臉為例,至少要塗抹2~3個小指截的防曬乳,才可能達到業者所宣稱的防曬效果。可是多數女性無法忍受臉上塗抹大量防曬乳,不僅外觀膚色太白,且臉部也容易有油膩不適感。
如果擔心曬到臉上長雀斑,或皮膚容易加速老化長皺紋,四肢或背部是陽光曝曬的最好部位,民眾不妨趁著跑步時穿著短褲,露出手臂及雙腿,並避免上午10時到下午4時,戴帽子慢跑10~15分鐘,如此就已達到一天的維生素D暴露量。
不必刻意補充水分
「不要為了曬太陽而刻意補充水分。」很多人在曬太陽前,常事先補充水分,但陳志強認為,只要遵行一般的喝水法就好,一天喝1500c.c.~2000c.c.,一口一口慢慢喝,切忌1次牛飲1大杯,如此,很容易就從身體排出去。
陳志強進一步解釋,身體水分的流失除了陽光,其實跟空氣中的溫度、濕度及個人體質有關。一般在完全不喝水的情況下,人體還可撐3天,因此,每天曬太陽10~20分鐘不喝水,不至於對身體造成危害;至於曬完太陽,也沒有規定一定要攝取多少水分建議量,除非是運動大量流汗,此時必須趕緊補充水分,讓身體止渴。
光敏感食物,要小心吃
至於曬太陽之前是否需避開易致光敏感食物?陳志強說,通常韭菜、芹菜、九層塔等,屬於較容易感光食物,若本身很容易光敏感的人,吃完這些食物再曬太陽,皮膚會很容易變黑,最好別吃這些東西。不過,每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吃了光敏感食物,曬完太陽也不見得會有光敏感現象,所以,曝曬紫外線的飲食建議因人而異。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蔬果如橘子等柑橘類水果,或檸檬、小黃瓜等光敏感食物,最好別當作「外用」的天然保養品,或直接拿來塗抹臉上,一旦皮膚未洗乾淨,又不小心曬到太陽,很容易造成肌膚色素沈澱,尤其「外用」比起「吃下肚」對皮膚的影響來得嚴重許多。
這些光敏感食物不僅容易造成皮膚色素沈澱,還可能導致身體出現過敏反應,會有皮膚紅、癢、曬傷等症狀。此外,若本身屬於過敏體質的人,像是鼻子或皮膚過敏,陽光及食物等過敏原,也很容易因接觸、吸入、曝曬等,誘發過敏發作。
曬到皮膚發紅,表示已過量
由於每個地方的陽光強弱程度不同,加上每個人對紫外線暴露的曬傷反應也有差異,基本上,太陽只要曬10~15分鐘,並避開炙熱時段,通常是不會曬傷的。一旦曬到皮膚紅,代表紫外線暴露已過量,黑色素細胞太過活躍,代表皮膚已受損,此時不僅容易曬傷,也容易長斑,罹患皮膚癌的風險也會增加。
如果比較不同種族膚色的人,對於紫外線的防禦能力好壞程度,通常皮膚較黑的人黑色素細胞較多,它可折射陽光,因此,皮膚較不容易曬傷、曬紅及長斑,即使皮膚曬到受損,情況也較其他膚色淺的人來得不嚴重。
冰敷、蘆薈凝膠可抗發炎,左旋C可美白
紫外線會刺激黑色素細胞活躍增生,若曬後能適時冰敷,配合使用抗發炎藥膏,可緩解皮膚受損及發炎情形。另外,噴霧水、蘆薈凝膠等訴求鎮靜肌膚的保養品,也有抗發炎效果;但切記不要自己任意摘取蘆薈來直接塗抹在受損發炎的皮膚上,以免越弄越糟。
除了冰敷、使用抗發炎藥物,陳志強也提供曬後的皮膚修復及美白妙招,建議民眾不妨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像是塗抹含有左旋C的保養品就是不錯選擇。若是想透過食物來補充維生素C,希望攝取大量的奇異果或柑橘類等水果來修復肌膚,其效果可能「緩不濟急」,因食物必須要吃到一定的量才能到達皮膚,而且通常維生素C吃進肚裡只有7%能到皮膚,加上食物經過胃酸分泌消化,是否真能讓皮膚發揮美白效果,實際情況令人存疑。
其實,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它有抗氧化功效,能夠保護身體免於氧化劑的傷害;但在空氣中很不穩定,容易被氧化而顏色變黃,造成維生素C變得不活化,失去了抗氧化功效。陳志強表示,其實人活著每天都在老化,仍維持肌膚狀況「凍齡」就很不錯,若想透過維生素C等保養品達到「逆齡」非常不容易,一般還是得透過雷射等醫美光電療程幫忙。
戴帽子、撐傘曬,都有防曬效果
大體而言,曬太陽並無特別禁忌,任何人都能適度曝曬紫外線,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都可以曬太陽,除非本身患有皮膚癌的人,就最好別暴露在紫外線下。
陳志強指出,若想曬太陽又怕曬傷,建議民眾出門前可做物理性及化學性防曬,前者包括戴帽子、撐傘、穿著輕薄透氣衣物,必要時可配戴太陽眼鏡,它能將紫外線折射,避免陽光直接火吻肌膚;同時還能保護眼睛,減少紫外線誘發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產生,另可視個人需要配戴防禦紫外線的泳鏡。
「防曬非常重要,不要等到事後才來補救。」陳志強說,坊間的防曬產品一般都有物理性及化學性防曬兩種成分,兼具反射折射及吸收紫外線的雙重功效。挑選防曬產品應掌握幾項原則,包括盡量購買通過政府核准的大廠牌、有明確標示有效月年的產品為主,建議防曬係數以SPF30~SPF50的產品為佳。使用前可先在耳後測試是否會太油膩,或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並記得勤勞補擦,曬後也要冰敷、使用左旋C及補充維生素C的抗氧化劑,這樣才能達到目的,曬到想曬的地方,又不會造成其他皮膚傷害或受損。
◎易結石的人,適量攝取維生素C
曬後美白及皮膚修復,如要補充維生素C,絕不可一次吃太多,以免攝取過量,尤其對於某些特殊體質的人容易產生結石,因此,有腎結石的人最好別攝取太多維生素C。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