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才16歲的青少女連續咳嗽多日,正當新冠肺炎流行期,家人急忙將她帶到醫院做快篩,還好透過血液及鼻腔篩檢的結果呈現陰性,但卻意外在胸部X光中檢查,發現右側肺部有一顆手球大的惡性肉瘤。
雖然接受了手術切除及化學治療,但卻無法完全消滅腫瘤,所幸在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查腫瘤惡性突變基因之後,確認這個腫瘤為NTRK基因融合變異所導致;之後使用癌症標靶藥物治療後,殘存的腫瘤已消失並持續追蹤中。
兒童癌症發生原因與成人不一樣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翁德甫表示,根據臨床報告顯示,在臺灣,18歲以下的兒童或青少年,每年罹患癌症的新發病案例中,有超過一半為實體腫瘤。
兒童癌症發生的主因與成人癌症不一樣,成人癌症常常與飲食、環境、生活習慣密切相關,例如抽菸、喝酒、不良飲食所致;但兒童癌症則多為病童基因突變所導致,與家族遺傳、飲食或生活習慣無關。
翁德甫進一步說明,人體細胞可控制細胞的正常分裂與成長,然而兒童癌症發生的原因,大多都是促進細胞增生的「油門」基因與抑制細胞增生的「煞車」基因,兩者先後發生突變所致。
精準醫療找出基因突變點,醫師正確選擇藥物治療
翁德甫指出,還好兒童癌症的治療成功率比成人高出許多,過去透過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或是開刀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率大概都有近8成以上,但對於一些罕見惡性肉瘤或具有神經組織分化出的惡性腫瘤,由於容易對化療或放射治療產生抗藥性,很難完全切除乾淨。
雖然腫瘤組織在病理染色下,有機會可檢驗出腫瘤標靶基因,但卻非常耗時、昂貴且敏感度不是很好,因此,較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給醫師進行標靶藥物的選擇與治療。
翁德甫說明,目前可運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找到兒童少見癌症的致病基因突變後,若確定為NTRK基因融合所導致之惡性腫瘤,可透過標靶藥物精準抑制TRK致病基因的過度活化,就可以讓腫瘤先縮小,之後再接受切除手術,若是腫瘤仍然無法切除,也可持續服用標靶藥物來抑制腫瘤生長。
延伸閱讀:
。癌症時鐘又快轉11秒!這種癌連續14年居10大癌症第一位
。解黑便、吐血別大意,晚期胃腸道基質瘤不再無藥可醫,延長存活期為主要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