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做大腸鏡,順便切息肉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2/24
瀏覽人次:48818 返回列表


做大腸鏡檢查時若發現息肉,大多會視情況直接切除,切除息肉並不會有疼痛感。目前有無痛大腸鏡可選擇,不過無論有沒有麻醉,都可在大腸鏡檢查中切除息肉。

 

文/洪文嵐

 

早期大腸癌的治癒率極高,若能早期發現,預後極佳,且大腸癌的發生與息肉有密切的關係,若早期發現息肉予以切除,將可避免進一步出現癌化的機率,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非是很大的息肉,才可能會有出血的情形,否則早期息肉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大多數患者都是在健康檢查中被發現腸道中有息肉。

 

息肉不切,癌變風險高

根據統計,息肉若未切除,5年後有2.4%會演變為癌症,10年後有8%,20年後有24%演變為大腸癌。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指出,由於有90%以上的大腸癌是從息肉轉變而來,一旦發現息肉大多採取直接切除的方式,除非醫師從息肉的外型與位置可以很肯定息肉是良性,例如發炎或細胞增生的結果,否則一般都會採取直接切除的作法。

 

息肉的種類不同,與日後演變為癌症的機率也有差異,若醫師判斷是腺瘤性息肉,因為是癌症的前身,若檢出腺瘤性息肉應該切除乾淨,以免日後進一步轉化為癌症。

 

依位置決定切除方式

息肉的切除方式,則視息肉的形狀等特性進行選擇,在切除息肉時,除了視息肉的大小及其基底部位,決定採取的切除方式之外,不同外觀的息肉,也會影響手術的安全性。

 

◎小息肉:可直接用切片夾切除。

◎較大息肉且外型有根莖:可先以套網套住後,再用電刀切除。

◎大型扁平息肉:先在黏膜下層注射類似玻尿酸的物質,讓扁平的息肉鼓起來後,再使用內視鏡息肉黏膜下剝離切除術予以切除。

 

陳冠仰指出,如果息肉的底部比較寬,切除的風險較高;若息肉是如同菇類般,屬於有莖型態的息肉,切除的安全性較高;若是屬於扁平狀的息肉,不但不容易被發現,且切除時要先用藥物將其鼓起來,不但切除的時間較長,傷口也會比較大。若息肉已侵犯到黏膜下層,甚至是肌肉層且為惡性者,因使用內視鏡可能切除不乾淨,會需要由外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處置,評估切除部分大腸及淋巴結的必要性。

 

無痛大腸鏡,緩解不適感

切除息肉這個動作本身,並不會造成患者的疼痛感,但畢竟若需切除息肉,器械在腸道中運作的時間較長,在大腸鏡前進或是轉彎時,的確會讓患者感覺較為不適。此外,檢查中會灌氣,一旦檢查時間拉長,病人腹脹的不適感會更明顯,一般較有經驗的醫師會一邊做、一邊抽氣,讓患者得以感到舒服一點。有些人因為怕痛,會選擇加上麻醉的無痛大腸鏡,但不論有沒有麻醉,一樣可以在大腸鏡檢查中切除息肉。

 

在大腸鏡檢查中若需切除息肉,會拉長整個檢查的時間,至於所需的時間則視息肉大小、位置而有差異。有些息肉位於肝彎或脾彎之處,轉彎的位置在處理上需要更久的時間,若是扁平狀的息肉或息肉數目較多,也都會讓時間拉得更長。

 

以往若是較大或是扁平狀的息肉,無法用大腸鏡切除,甚至需要接受外科的開腹手術或是以腹腔鏡手術予以切除,患者需接受全身麻醉且要住院。但現在使用的大腸內視鏡手術,切除後會再以止血夾處理傷口,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毋需住院。

 

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後,由於腸道中仍有殘存的氣體,切除後應該稍走動,以利排氣。雖然切除後會給予止血處理,但若過於用力仍可能有出血之虞,故不宜進行劇烈運動。此外,若有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建議先行停藥;由於腸道中存有傷口,術後幾天應避免生食,以免感染。

 

飲食習慣不改,息肉會再長

有些病人認為,明明上次發現息肉時已切除,為何這次的檢查又被發現有息肉?由於大腸息肉的發生與遺傳、飲食與排便習慣有密切關係,切除後,還是有可能再出現。但陳冠仰指出,同一部位再出現息肉的機率其實並不高,只是其他部位仍然有出現息肉的可能性。曾有研究指出,超過2成的患者在切除息肉後,仍然會發現新的息肉。

 

雖然仍有少數的大腸癌病人,並未經過息肉這一關,而是黏膜直接出現病變所致,但有高達90%的大腸癌是由息肉轉過來的,息肉可視為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只要能提早在發現息肉時即予以處理,就可防止日後演變為大腸癌。

 

預防息肉,從定期檢查開始

德國癌症研究中心與海德堡大學研究團隊曾針對400多位大腸息肉患者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發現,約有1/3的患者後來罹患大腸癌。研究結果顯示,發現大腸息肉後,5年內未再接受大腸鏡追蹤者,或是大腸息肉未切除乾淨者,都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癌。研究發現,5年內未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者,其罹癌的機率是接受定期追蹤者的3倍,而大腸息肉未切除乾淨者,其罹癌的機率則是息肉被切除乾淨者的5倍。

 

陳冠仰指出,息肉轉化為惡性腫瘤約需510年的時間,由於息肉可視為癌前病變的表現,在美國,因醫療環境的限制,建議若檢查中沒有發現息肉,可於10年後再接受檢查。但台灣的就醫環境較為友善,一般建議可縮短於5年即應再次接受檢查,畢竟大腸中有皺摺處,可能有些小息肉不容易被看見,亦或是患者事前排便不乾淨,腸道中殘留的糞便也可能遮住一些小息肉,或是扁平息肉,形成檢查的死角。

 

若檢查中發現較大的息肉且為絨毛狀腺瘤者,建議切除後的最初23年,每年應接受1次檢查,如果23年來檢查中都未再發現息肉,則可延長為3年受檢1次的頻率。若息肉小於1公分且是良性的條狀腺瘤者,則可23年再接受檢查。如果檢查中並未發現息肉,則可於510年後再接受檢查。

 

有家族史者,更應提早受檢

由於息肉與大腸癌都有家族史的傾向,因此,若有家族史者更應提早受檢。一般建議大腸癌的檢查年齡從50歲開始,若有家族史者可能得再提早受檢的年齡。受檢的年齡以家族中罹病者被診斷出的最年輕年齡,再往前提早10年。舉例來說,若媽媽60歲被檢出大腸癌,哥哥於55歲被檢出罹患大腸癌,建議家人從45歲即可接受大腸鏡檢查,以確認是否有息肉發生。

 

陳冠仰強調,提早10年的原因,是考量息肉發展為癌症約需510年的時間,臨床上希望患者可提早在發現息肉時即被切除,不要等到發展為癌症時才被發現。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甚鉅,但息肉這個癌前病變,卻可提供一個警兆,只要先行切除,即可杜絕日後演變為大腸癌的可能性,降低大腸癌的發生機率。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6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