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疫苗已陸續接種,施打對象也逐漸擴大,然而,面對接種後常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等副作用,尤其以年輕人較常見且嚴重,因此不少人為了防止身體不適,進而在接種前事先服用抗組織胺藥、普拿疼等,這些方式究竟是否可行呢?根據臺大醫院網站COVID-19常見問題專區中「COVID-19疫苗 知識就是力量」逐一說明。
A:據Taiwan V-Watch 05/16資料,AZ第一劑接種後,主要副作用為注射部位疼痛(59%)、疲倦(52%)、肌肉痛(50%)與頭痛(38%);發燒約佔28%(其中18-49歲約佔32%,50歲以上<15%),並且不超過2天;約有10%會於第二天產生注射部位腫塊。
Q: Moderna疫苗的常見副作用有哪些?
A:據CDC於2021/06/05資料,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92.0%),其他可能反應包含疲倦(70.0%)、頭痛(64.7%)、肌肉痠痛(61.5%)、寒顫(45.4%)、關節痛(46.4%)及噁心(23.0%),這些症狀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通常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接種疫苗後可能發燒(15.5%),通常約48小時可緩解。
Q:聽說疫苗可能會引發嚴重的過敏性休克,是否可以先使用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預防?
A:目前美國CDC不建議接種疫苗前使用抗組織胺。因為抗組織胺藥不能預防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如果預防性使用可能會掩蓋皮膚症狀,導致延誤診斷和處理過敏反應。
此外,注射疫苗前不建議預防性使用普拿疼或NSAID藥物,因為可能會影響免疫反應。(NEJM FAQ)
Q:我打完疫苗之後發燒,要去看醫生嗎?
A:接種後2天內發燒可先使用acetaminophen退燒, 其他藥物(如ibuprofen)請與醫師討論,未持續超過2天原則上無須採檢,於退燒24小時後可返回醫院或單位上班,但如為有較高暴露風險者(如正在收治確診個案之單位的人員、14天內曾照顧或接觸確診個案之人員等)或經評估有採檢需要者,仍應依「醫療照護工作人員擴大採檢及個案處理流程」或「社區監測通報採檢及 個案處理流程」進行通報採檢。
若接種2天後持續發燒,甚至出現新的呼吸道症狀、腹瀉、嗅味覺改變,建議請醫師評估。
※對COVID-19疫苗過敏,包含以下狀況
.對先前注射的COVID疫苗產生嚴重過敏反應 (anaphylaxis)
.在疫苗注射後4小時內產生任何嚴重度(包含蕁麻疹)的立即性過敏反應
.對疫苗的任何成分嚴重過敏者,疫苗成分見下圖:
immediate reaction可能症狀可參考美國CDC
資料來源:臺大醫院網站COVID-19常見問題專區
延伸閱讀:
·家戶傳染比例高!居家如何防疫? 感染科醫授「三明治洗手法」
·旅美台人分享一年抗疫經驗! 給日常「醫藥食衣住行育樂」七大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