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看醫生前,要先準備的問題
字體
瀏覽人次:30041 返回列表

去醫院看病,就是有疾病想要請醫師診斷,但建議要先把目前面臨的問題講清楚,加上跟醫師說明慢性病史、家族史後,再聽聽醫師講解可能是什麼問題,先處理急症的問題,慢性的問題再慢慢解決。

文╱丁彥伶

楊媽媽被檢查出有糖尿病,醫師開降血糖藥給她,但楊媽媽表示血糖控制得不理想,雖可嘗試再加一種降血糖藥,但醫師同時建議打胰島素,楊媽媽聽到打胰島素,突然覺得很擔心。

後來楊媽媽看了很多報導,都說打胰島素可以把血糖控制住,還能保護腎臟和血管,就連前總統李登輝都自己打了幾十年的胰島素,血糖也控制得不錯,讓楊媽媽有點心動。她去看醫生時,原本想問打胰島素的注意事項,但是陪同的女兒一開口就問醫師:「打胰島素不就表示糖尿病很嚴重嗎?打胰島素很麻煩,我媽媽怎麼可能自己會打?」醫師聽了表示:「不打也可以,再加1、2種藥,看看可不可以把血糖壓下去。」醫師從此也就不再提胰島素了。

楊媽媽回家後覺得很後悔,當時沒有想清楚要如何跟醫師表達,就被女兒一連串的問話給搞砸,回家罵了女兒一頓,女兒則怪媽媽沒跟她說願意學打胰島素,只好等下次門診再跟醫師溝通。

很多人都有類似楊媽媽的經驗,就醫前原本想要問醫師一些問題,包括是不是有其他治療方法?不同治療方法功效各是如何?吃藥該注意些什麼問題?本身還有在看其他科,藥該怎麼吃……,但是,一見到醫師就全部忘記了。還有,從報紙或網路找到的相關治療資料,要怎麼跟醫師請教,才不會讓醫師覺得自己是來找麻煩的?

4大問題,詳列重點

Q1到底罹患什麼疾病?
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周碩渠說,很多人都是身體有許多不適時才來看病,一開始可能會直接講目前不舒服的問題,但是說完後,常會開始把幾年來哪裡痛、哪裡痠的情形全部說出來,甚至還會說:「看某個電視節目說的,懷疑自己可能有那種病。」或是說鄰居說他可能有什麼問題……,疑難雜症問了一堆,模糊了焦點。

周碩渠提醒,可能真的蠻多病人有很多疾病想看,但是建議要先把現在面臨的問題講清楚,加上跟醫師說明慢性病史、家族史後,聽聽醫師講解可能有什麼問題,先處理急症的問題,慢性的問題之後再慢慢解決。

周碩渠建議,有很多疑難雜症的人,最好先尋求家醫科治療,家醫科可以根據患者詢問的問題,來分辨哪些健康問題應該要轉診哪些科別,例如膝蓋痛要轉介骨科;心跳忽快忽慢等問題,則要轉心臟科……。讓醫師把各種不同的問題進行分型、分科,先初步解決現在的健康狀況,其他的問題再轉給其他專科醫師去處理。

Q2病人有醫學常識,該跟醫師討論嗎?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菁徽表示,現在很多病人看病之前會先做功課,會去收集一些疾病的資料拿來諮詢醫師,當醫師看到病人很投入疾病的控制,而不是把控制疾病當成醫師個人秀時,醫師其實是會很高興的。

但是有些病人會拿報章雜誌,甚至是來路不明的網路資料,直接把這些疾病的描述以及治療的方式拿來質問醫師,例如問:「為什麼我沒有用這種藥?為什麼我沒有用這種方法開刀?」不僅對病情控制沒有幫助,也影響醫病關係,同時打擊醫護人員的士氣。

陳菁徽建議患者,應該是要用討論的態度和醫師進行諮詢,而且最好拿有臨床或研究根據的資料,不要隨便拿來路不明的偏方資料,而且每個人的病情不同,也不一定能用同一種方式或藥物來治療。

Q3治療疾病的方式有哪些?

生病需要進行治療,如果有不同的手術方式或是不同劑型藥物的選擇,常讓患者和家屬面臨抉擇,例如家有老人罹患癌症,是要開刀?還是選擇不具結構性破壞的電療?螺旋刀治療?電腦刀治療?還是電療結合化療?結合標靶藥物治療?

建議可以詢問醫師,依照患者的年齡、體力狀況、癌症分期,若是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果?開刀可以根治疾病?若是採用電療加化療,也能得到相同的結果嗎?或只能盡量在維持生命的品質下延長壽命呢?這些都要問清楚,也需要花很多時間來討論。在詢問這些問題時,一定要全家人都能了解各種療程的意義,全家人一起做選擇,以免產生誤會。

但是有些疾病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用藥方式,例如第二型糖尿病,一般都是採取口服藥,等到胰島細胞完全失去功能,血糖控制不佳之後,才選擇注射胰島素。但是現在許多醫師的經驗顯示,在疾病一開始就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身體的其他器官才不會因為血糖不穩而產生病變,但是患者必須非常了解注射胰島素的方式,學會怎麼控制胰島素的注射量,視力不好的人,更應該選擇調整劑量的打針工具等,這些都是需要清楚了解的問題。

Q4療程所需時間和治療極限為何?

現在醫學美容和牙齒矯正等療程非常盛行,很多人以為只要走完療程,就可以馬上變美女。但是很多人卻是一直不停地花錢,卻無法得到滿意的結果。

如果不是因為治療疾病的需要,付費進行的每一種療程,都會讓人充滿期待,但是要先了解療程的極限,例如玻尿酸可能只能拉提和填補某些部位,肉毒桿菌素可以除皺,但是瘦小臉可能只能縮小一點點。而進行牙齒矯正,有人以為臉可以因此變小、變美,但其實成年後才矯正牙齒,可能得戴很多年,甚至可能脫下來沒多久之後又再變形了。所以,在進行治療前,一定要先了解治療的極限,不要有過多的期待和幻想,才不會有太多的失望,甚至引起醫病糾紛。

這些事,都要告訴醫師

1、對婦產科而言,月經週期很重要。陳菁徽表示,很多患者來看診,卻一問三不知,每次月經來的時間、週期一般多長、月經來的量多或少或是最近一次來的時間……等等,都要記起來告訴醫師。
2、性的歷史也必要告知,包括有沒有流產病史?有沒有做過婦科手術?有沒有得過婦科疾病?有沒有用避孕?避孕的方式?
3、平常有沒有服用藥物或健康食品,甚至是減肥藥?或最近開始吃什麼食物?
4、有無高血壓、糖尿病、B或C肝炎帶原等慢性病史?對哪些藥物過敏等,這些都要跟醫師說明清楚。
5、是否有任何家族病史?女性是否懷孕中?是否在哺乳中?這些也都是讓醫師診斷疾病及開藥時的參考。
6、很多人是因疼痛難耐,才會到醫院看病。周碩渠提醒,就診時一定要記得把疼痛的模式、頻率等記起來告訴醫師,例如頭痛或腹痛,是悶痛、脹痛、壓著痛?還是壓著不痛,放掉時反彈痛?每次痛多久?多久發作一次?疼痛前有無預兆?是吃飽痛,還是餓了痛?這些如果可以記錄下來,都可提供醫師做為診斷證據。

看病前,不要做的事

◆洗澡、洗頭和灌洗陰部
很多人看醫師前,為了禮儀,會先刷牙、洗澡、換衣服……,不過,國泰醫院汐止分院婦產科主任梁宏碩提醒,很多女性有陰部搔癢等婦女病想要檢查,但怕對醫師不禮貌,就診前洗澡又灌洗陰部,結果醫師要檢查內部分泌物,所有的「證據」都沒有了,很難一次診斷。因此,提醒看婦科疾病時,千萬不要灌洗陰部,以免把陰部的分泌物洗掉了,無法觀察或刮搔下來做培養。
也不要怕氣味不好不禮貌,因為有些感染,甚至是腫瘤等疾病,會產生特殊的氣味,醫師可以將氣味列為診斷的初步依據。如果有頭皮屑、頭油、皮膚炎,洗頭、洗澡後,可能會把頭皮屑和皮膚炎的皮屑證據洗掉,也不利於醫師診斷。
◆不要塗指甲油、擦口紅
女性外出喜歡盛裝打扮表示禮貌,不過身體不適就醫時,建議不要擦口紅、塗指甲油,因為口唇色和指甲顏色,可以看出是否有貧血等症狀,有些重金屬污染等疾病,也會在指甲上呈現凹凸不平或是色澤的改變。就算是用去光水卸指甲油也會干擾判斷,所以,就醫前最好就不要塗指甲油,也不要擦口紅。
◆不要戴金屬首飾、穿有鋼圈內衣
如果需要進行X光、電腦斷層或MRI掃描等檢查時,金屬首飾會產生干擾,拿下來又擔心會遺失,而有鋼圈的內衣也會干擾X光照射。
◆著容易穿脫的衣服
看病時可能會做很多檢查,最好穿著容易穿脫的衣服,不要穿連身褲,女性最好穿著上下分開的上衣及褲裝,無論是要解開上衣或是做私處的內診,都比較方便,也不要穿褲襪,以免穿脫不便。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3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