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關節常腫脹痛 可能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字體
瀏覽人次:25397 返回列表

 

文/黃筱珮

 

 

「早上起床,手指、腳趾關節常腫脹疼痛,好擔心是不是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真的罹病,應該怎麼辦呢?

 

 

年近半百的陳女士,經常關節腫痛,不只無法拿筷子夾菜,也因為膝蓋關節腫痛,上下樓梯吃力,連上廁所都痛,2年前被醫師診斷出罹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因病她放棄工作,專心治療休養,希望把不適感減到最低。

 

全身對稱性關節病變、疼痛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是全身性的免疫疾病,因自體免疫反應異常,體內的免疫細胞將自身的關節滑液膜視為外來物,加以攻擊破壞,引發滑液膜發炎,以及後續軟骨病變、關節變形。目前發病的原因尚無法確定,現有的證據推論,與基因、病毒感染或環境誘發因子(如吸菸)相關。

 

60%病患會以輕微的關節無力或酸痛開始呈現症狀,經過數個月後,滑液膜發炎症狀逐漸加重,產生全身「對稱性」的關節病變,例如:手指、手腕或膝關節等。30%病患一開始的症狀會局限在1個或少數關節,導致不對稱性的關節炎,造成臨床上診斷的混淆;10%的病患病程的發展迅速,從症狀的出現到全身性的關節病變僅數星期,甚至伴隨有發燒、淋巴結腫大及脾臟腫大等症狀。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內科主任蔡文展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發生在近側指(趾)間、掌指、腕、肘、踝和膝關節,頸椎是所有脊椎骨最常發生處,常造成第12節脫位。除了慢性對稱性的多關節炎,還會出現全身症狀包括血液、眼睛、肺臟、神經和心臟血管的病變。

 

其盛行率在各種族之間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北美約為0.51.1%,南歐為0.30.7%,台灣為0.260.93%。以女性居多,女生是男生的3

4倍,2050歲是好發年紀。

 

病程變異性大,10年內半數失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有很大的變異性且很難預測,大部分的患者為慢性發作,罹病初期會有不同嚴重程度的關節病變及疼痛,在10年內,大約有50%的患者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身體失能,造成工作能力喪失;15%的患者只有短暫的發炎而無其他的失能。有統計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平均壽命約較平常人短37年,超過半數患者的主要死因為心臟血管疾病。

 

蔡文展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全身性疾病,問題不會只局限在關節,有時侵犯眼睛,造成鞏膜發炎破壞,有人會肺部纖維化,因此,會因呼吸困難導致死亡。另外,國內外的研究也證實,此病患者罹患淋巴癌機率是一般人的數倍,甚至有統計高達10倍之多。約3成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併發俗稱「乾燥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眼、口腔容易乾燥,造成不適感。

 

嚴重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可造成肌肉骨骼系統的重大傷害,包括軟骨的破壞、骨頭的侵蝕及關節的扭曲變形。若影響到頸椎關節,有可能造成下肢甚至是四肢癱瘓,對生活品質會造成很大的影響,還會危及生命。

 

蔡文展呼籲,一旦出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應盡早就診、趕快治療,可延緩疾病的進展,不要等到關節變形或侵犯到其他部位,平白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3種治療方法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大致可以歸納以下3種方式:

●藥物治療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消炎止痛藥,藉由抑制體內前列腺素的生成,產生止痛、退燒及抗發炎效果,多用於第一線治療輕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疾病修飾型抗風濕藥物(DMARDs):又分為免疫抑制劑和免疫調節劑。是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角,但其產生作用緩慢,須耐心服用。

˙類固醇藥物:局部注射可用於急性發作時期,快速達到抗發炎的作用;也可口服低劑量控制發炎,但不建議長期使用。

˙生物製劑:在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和DMARDs藥物後,若是36個月效果不好,就會考慮使用生物製劑。

●非藥物治療

包括適度休息、運動治療、物理儀器治療、矯治裝具、輔助器材、環境改造、衛教及職業諮詢等。

●手術治療

針對關節受到嚴重破壞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包括滑膜切除術、人工關節置換術及關節固定術等,其中以人工關節置換術最常使用,手術後仍需適當的復健運動治療,以改善關節功能。

 

蔡文展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仍屬於無法根治的疾病,不過,隨著醫藥進步,該病若早期治療,多半可獲得良好控制,現在已不太容易看到重度的患者。

 

搭配復健治療,緩解病情

新竹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江東懋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應配合做以下的復健治療,讓病情獲得緩解、延緩病程。

●休息:急性發作時,可採用全身性休息或部分性休息。前者是指完全臥床休息;後者是指利用副木或石膏等方式,使部分關節休息不動。

●運動治療:目的為維持關節活動度、增加肌力、心肺耐力和整體功能。依運動目的的不同,可分為被動運動、主動輔助性運動、主動運動、等長收縮運動、等張收縮運動、等速收縮運動及耐力訓練等,醫師會依照患者需求,開立不同的運動處方。

●物理儀器治療:常用的儀器包括熱敷、石蠟浴、超音波、短波、冷療及電刺激等。透過物理儀器治療,可減輕患者的疼痛、降低肌肉痙孿、改善軟組織延展性、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關節活動度及功能。

●矯治裝具:包括副木、支架、硬背架、軟背架、頸圈及各種足踝支架。主要目的是減輕軟組織的負擔及增加關節穩定度。透過矯治裝具,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預防或減緩關節的變形,但對於已經變形的關節則無法恢復。

●輔助器材:難以完全自理生活的患者,可藉由輔助協助,例如幫助移位的器材(助行器、拐杖、手杖或輪椅等)、幫忙穿襪子的自我照顧輔具等。但若患者可獨立執行日常生活而無傷害關節時,應避免使用輔具,讓關節或肌肉有多運動的機會。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檢查診斷?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主要是根據1987年美國風濕醫學會訂定的7項條件:

 

1.晨間僵硬感至少1小時。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發炎。

3.手部關節炎。

4.對稱性關節炎。

5.類風濕結節。

6.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陽性。

7.典型放射線學的變化。


上述14項的症狀至少要持續6週,且如果符合7項條件中的4項,即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日常生活6大調整原則

 

江東懋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常因關節疼痛或肌肉無力,體力的消耗較一般人為多,因此,建議病患在日常生活、工作和飲食方面,應做適當調整。

使用適當的輔具或設施,以避免體力消耗。

1.上肢手部關節活動障礙的病患,避免使用旋轉式的水龍頭,改用板手式開關的水龍頭,較省力且減緩關節變形。

2.下肢膝關節活動障礙的病患,使用蹲式馬桶會有很大的困難度,最好改用坐式馬桶,減少不便。

3.患者手部關節變形,可選用特別設計的梳子、叉子、牙刷、握筆器等。

4.站立工作會比坐姿多耗費30%的力量,應選擇適當的椅子,坐著工作,並養成工作中間歇性休息的習慣。

5.居家環境應適當的分類或整理,讓生活動線更方便。需使用輪椅的病患,地面不宜鋪地毯,以免阻力過大,不易推動。常用的物品放在方便拿取的位置。雜物不要太多,容易絆倒跌倒。


6.飲食清淡、少吃油炸和冰冷食物。營養均衡攝取,多吃含鈣食物,少鹽少糖。

注意保暖,關節疼痛時可嘗試泡熱水澡舒緩。

 

聽從復健科醫師指示,進行正確且持續的復健,在許可範圍內多做日常保健運動,幫助增強肌力和放鬆關節。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7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