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的人在第一時間得知自己罹癌,幾乎都是無法相信和接受,接著心中會產生許多疑惑,包括為何癌症找上門?還能活多久?治療會痊癒嗎?…等問題,本篇列出臨床上醫師最常被癌患詢問的10個問題。
文∕楊琇雯 解答∕褚乃銘(和信醫院內科部血液與腫瘤內科主任)
在每年衛生福利部公布的國人10大死因之中,惡性腫瘤(癌症)已蟬聯30多年的冠軍,根據統計,平均每100人中就有28人是死於癌症。雖然新的醫藥科技已能夠增加癌症病人的存活、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但卻無法阻止及有效預防癌症發生。多數病患仍會經歷難以接受、沮喪、拒絕承認….等的心路歷程。
目前每家大型醫療院所都成立了癌症中心,集合了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治療科、身心科、營養師等的專業人員成為團隊照護,替每位患者量身訂作治療方法,因應複雜的疾病變化。本篇整理了癌症中心裡病人最想知道的10件事情,其實這些疑問全都可以隨時向醫護人員提出,讓專業人員陪伴患者度過每一個治療的難關,才可更積極的去面對。
【為什麼會得到癌症?】
解答 》癌症的形成原因相當複雜,對大部分的病人來說,目前仍找不到確切的致病因子,有可能是基因、環境的影響,例如紫外線的傷害,導致組織自我修復的過程中產生細胞突變。癌症的形成無法單一歸究於某種原因,比較確定的生活環境影響因子,為吸菸和某些特定的化學物質,例如可以知道的是吸菸者比不吸菸者罹患肺癌的機率高,或是處於石棉工作環境下的人,其細胞也比較容易發生癌變。
【還能活多久?】
解答 》即便是罹患同一種癌症、相同的期別,每個人的疾病演化過程仍有些許的不同,所以,無法以一個數據或是年限的確切數字來告知病人。但是,治療團隊都希望能夠依照每位病人被確診時的癌型、期別等,共同規畫治療的目標,不只是延長生命的時間,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品質,這才是患者與家屬的共同期待。
【要不要化療?需開刀嗎?】
解答 》在決定治療方式之前,必須先確定診斷,例如肺部有些結節或是鈣化點時,X光下看起來容易和肺癌混淆。若是確診為早期癌症,能夠接受手術切除的話,建議盡量以開刀為主,之後再視個別情況於手術後施予化學治療或是放射線治療。也有些患者在開刀之後,不用再接受任何療法,僅需要定期追蹤檢查即可。治療方法的個別差異性非常大,必須視每個人的治療目標與生活期待來調整治療方式。
【自費藥物效果比較好?】
解答 》最好的治療方式並不等同於價格最高的藥物,也不一定是最新的藥物,應該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藥物以及治療方式。以原廠藥為例,進口藥物必須先拿到藥證許可之後再申請健保,成為健保藥物,這會經過相當漫長的程序,此時病人若是有需求,醫師多半仍會先從健保藥的使用作為優先考量。畢竟這些藥物都經過大規模的人體試驗,且上市後監測使用了一段時間,對於其副作用的控制以及療效的搭配,都有較明確的用藥遵循原則,所以,一開始這類藥物相較於自費藥物,可能是比較適合的。
【治療的副作用有哪些?】
解答 》新一代的藥物多半副作用比較小,加上現在也有許多可以減低副作用的輔助療法,對於掉頭髮、皮疹、腹瀉、肝腎毒性、嘔吐…..等,都可藉由各種方式予以控制並及時追蹤監測。此外,搭配專業醫療團隊成員,例如身心科醫師、營養師以及個案管理師等,適時地對病人做好衛教,並提供全方位的支援,也會使副作用降至最低,病人也不會因過度害怕副作用而停藥,甚至影響治療的效果。
【有可能會痊癒嗎?】
解答 》若在癌症初期即被確診並開始接受治療的話,部分病人的確有機會能夠痊癒。況且,現在醫藥科技進步,癌症已經逐漸如同慢性病般可以被長期控制,持續使用輔助治療或是追蹤多年仍存活的案例時有所聞,所以,要密切與醫師配合治療。
【治療期間能保有生活品質嗎?】
解答 》醫師會視每位病人的個別情況,來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如果目標是治癒,而在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接受短期內副作用較大、較強效的治療是必須的,那麼這段時間內的生活品質勢必會受到影響;但如果身體狀況不允許或是病情有需要,適合長期的控制療法,那麼就可以選擇副作用較小的治療方式,就能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能吃中藥或保健食品嗎?】
解答 》多數癌症患者都不敢與醫師討論傳統療法和保健食品、健康食品的使用,但其實這樣反而可能影響正規治療。許多藥物可能和保健食品、健康食品間有交互作用,會影響正在使用中的治療藥物效果或甚至影響肝功能,導致正在進行的標準治療必須先暫停,無形中耗損了體能和健康狀況。建議病人在使用任何食品或藥物前,先向專業醫療團隊人員諮詢,切勿冒然服用。
【什麼情況下該緊急與醫護人員聯繫?】
解答 》病人進入穩定期時,通常比較不會有嚴重的臨時症狀發生,但如果出現發燒、劇烈疼痛、呼吸困難、身體單側無法行動或意識不清等情況時,應該立即與照護團隊聯繫,由醫師指示進一步的處置。
【醫師告知有新藥臨床試驗,該參加嗎?】
解答 》一般癌症治療都會先以標準治療為主,若已經使用過多種藥物仍無效時,對於是否有需要參與第一期或第二期等有效性待確認的先期試驗,因為需要考慮的部分比較多,需要與醫師充分溝通或討論。但若是確認療效性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已經算是較成熟的療法,也有機會接受到新藥或是標準療法,在相對安全考量上並無不妥,即建議參加。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7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