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晚婚也晚生,根據行政院性平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20年平均第一胎的產婦年齡是31歲,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女性的生育能力從30開始走下坡,過了35歲更是急遽下滑,即使想要透過人工生殖來懷孕,懷孕與活產率也會從34歲開始下降,若是想要生兩胎的夫妻,更要盡早規劃。
臺灣生育率全球墊底,少子化成國安危機
臺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明哲則指出,2020年臺灣的生育率是全球倒數第一,去年一整年的新生兒才16.5萬,創下歷史新低。因為國人普遍晚婚、晚生育,不孕的機率大大增加,為了搶救低迷的生育率,政府於今年7月推出人生生殖補助方案,讓真正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可以得到補助的機會。
臺灣去年新生兒人數創新低,才16.5萬,今年甚至比去年更少,去年臺灣的死亡人口首度超越出生人數,人口曲線出現死亡交叉。且嚴重的少子化現象,加上老人口數增多,勞動人口的減少,影響的經濟的發展,扶養比的增加,則加重了青壯年的負擔,這些都成了國安危機。
臺灣每7對夫妻,就有一對不孕
陳明哲說明,根據統計,台灣每7對夫妻,就有一對有不孕症的困擾,根據WHO的標準,小於35歲的男女沒有採取避孕措施,進行規率的性生活達1年以上無法懷孕;或是3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規律且沒有避孕措施的性生活,達半年以上沒有懷孕,或是已知有不孕的危險因子,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骨盆腔發炎、生殖系統先天疾病等等,都算是不孕症,最好盡早尋求醫療協助。
尋求人生生殖固然可以增加懷孕機率,但也不是想要就會有。張帆指出,年齡世影響人工生殖治療成不成功的關鍵因素,從年齡來看,小於35歲的夫妻進行2.1次才會成功,35-37歲要2.5次,38-40歲的夫妻則需要3.3次,到了41歲以上,甚至需要超過5次以上,才會成功懷孕,這顯示了人工生殖也是有年齡限制,越早進行、成功率越高。
兩大學會推好孕地圖,協助不孕夫妻尋求協助
陳明哲表示,政府推出的新補助方案對於不孕夫妻來說,不但減輕經濟的負擔,且重視植入的胚胎數目,對母嬰的健康有保障,對政府而言,可以提高出生率;對台灣的生殖機構來說,則可以又更多機會貢獻持續進步的人工生殖技術,對生育率做出貢獻。
目前衛生福利部已經公佈的「體外受精人工生殖術補助方案」許可之機構,全台共有93間,臺灣生殖學會和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為了力挺真正有生育需求的不孕症夫妻,攜手打造「好孕地圖」(https://infertilitymap.org/),方便需要求診的不孕夫妻,期望可以早日圓夢。
延伸閱讀:
。搶救少子化,試管嬰兒療程7/1擴大補助,名醫曝:掌握3關鍵易成功
。天天做愛提高受孕率? 不孕症醫師解析「常見迷思」:一個月僅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