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第3次滯脹風暴來了? 尋找下一個資金布局方向
字體
瀏覽人次:991 返回列表

 

文/林漢偉

 

第1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3年至1974年,因此又稱1973年石油危機。當時由於第4次中東戰爭的爆發,OPEC實行原油禁運,也導致原油價格從禁運前的每桶3美元漲至每桶12美元。

第2次石油危機,又稱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1980年。觸發的主要因素是伊朗伊斯蘭革命引起的石油供給減少。當時的石油供給下降了4%,但仍然引起了全球性的恐慌,原油價格在12個月內從1979年的每桶15.85美元,升至1981年的每桶39.5美元。

整體而言,兩次石油危機均重傷了美國經濟,第2次石油危機更使美國陷入了長達2年的經濟衰退。 隨著石油危機發生,引發物價與通膨大幅上揚,供應鏈危機導致經濟明顯放緩,進一步導致百業蕭條,使得美國失業率開始隨著通膨率大幅飆高,於是,出現史上兩次停滯性通膨的發生。

 

通膨升溫經濟放緩

 

供應鏈斷鏈問題導致歐美通膨高居不下。美國商務部10月29日公布9月核心PCE指數年增3.6%、增幅與8月相同,維持在1991年5月以來高位。至於整體的PCE物價指數,在9月年增4.4%,較8月增加0.2個百分點,同樣是逾30年來最大升幅。核心PCE是排除波動較大的食品與能源項目,也是Fed最常用來衡量通膨的關鍵指標,近期全球供應鏈緊張,與原物料價格走高,特別是9月份開始全球能源相關價格飆高,均是造成9月份美國核心PCE快速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月1日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顯示,10月ISM製造業指數降至60.8,預期60.5,前值61.1。指數下降,意味著供應鏈問題仍然在拖累美國的製造業活動。

10月ISM製造業供應交付分項指數創近5個月高,顯現製造商供應交付時間延長且庫存大增,意味著許多製造生產商因為原物料問題而面臨更長的訂貨時間。美國的多個港口已經被勞動力短缺、不定期停工、以及商品進口創紀錄等問題嚴重堵塞,這進一步造成製造商交付時間被延遲。

 

Q4全球經濟恐放緩

 

另一個凸顯物價走高的指數,就是ISM製造業價格指數,再度飆升至85.7,顯示製造商採購經理人明顯感受到原物料成本的上揚,而全球供應鏈與物價雙雙走高,更進一步反過來影響經濟成長力道,由製造業新訂單指數下滑至今年新低,可見第4季全球經濟有放緩的風險。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21/11/5 No.1274】五倍券訂周刊最超值,讓你的5000變N倍!想了解更多,詳洽02-27660800 或 請上「非凡優購」網站查詢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