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不一定要安樂死,安寧也可以善終
字體
瀏覽人次:38566 返回列表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4期)
 

文∕王瑋     圖片提供∕馬偕紀念醫院

全世界都在對「善終」投以關注與努力,而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引領了台灣安寧療護的概念與照護模式,做為領頭羊,該中心更於去年通過歐洲癌症醫學會認證,足見已達國際級品質及肯定。

 

國際認證品質看得見

帶領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的方俊凱主任,是台灣難得以精神科專長為中心主任的「點子王」,在華人社會談生死太沈重的氛圍下,他用不同的思維帶動全新的安寧模式並予以推廣,面對安寧療護,照顧的不只是病人,面對病人離開時,家族成員的悲傷輔導與關懷若不及早介入,將徒留更多遺憾與不捨,然而,這一切,是可以提早準備的。

 

方俊凱表示,馬偕紀念醫院於1990年2月在淡水院區設立全台灣第一間安寧病房,1992年更進一步成立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該中心每個月固定召開共識會議,每3個月並有推廣小組的院層級會議,對於各項品質指標做全面的檢視與更新,進而成為華人地區安寧療護教育訓練的重鎮,多年來的努力,終獲得世界的認同。

 

這是家,不是病房

2年前,馬偕安寧病房重新整修,走進一樓大廳有輕柔的音樂與淡淡的精油飄香,在空間不變的情況下,增加了明亮度,並且利用天然的採光,讓交誼廳的一隅可以灑進和煦的陽光,即使是臥床病人,也可以將床推到這裡,躺著,就能見到天,這個神秘的小角落是家屬十分稱道的好地方。

 

除了病房區與接待室,用心打造的「沐光屋」,更是一處心靈放鬆的好空間;有行動能力或是坐輪椅的病人,可以上5樓的空中花園或是轉而去1樓旁的日式庭園佇足。在安寧病房成立時,日本大阪淀川基督教醫院安寧病房捐贈的一個池塘裡,潺潺流水取代了世俗的喧鬧,天氣好的時候,還會有小烏龜出來跟你打招呼。

 

「主任,安寧病房不是個賺錢的單位吧?」方俊凱笑了笑說:「少賠,但,你不覺得這裡不像是病房,而像是個家嗎?」好像「家」一般的寧靜與不需要過多的包裝,如此輕鬆自然,這就是淡水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

 

一位病人的入住,團隊關心的是一個「家」。方俊凱表示,不只是基於善心,關懷的角度與層次是依標準化路徑在執行,從點而線而面,衍生至最完善的支持,並且從中檢討及改善,才能讓人人都能接受深入心坎裡的那分溫暖。

 

啟動安寧居家療護,並走向社區

安寧的精神從醫院走入家庭,是安寧療護工作近年來的一大進展,隨著安寧居家療護全面啟動,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團隊,為在家需要安寧醫療照護的病人提供有力的支持與後盾。對象包括癌症末期、不接受呼吸器治療之運動神經元疾病末期、老年期及初老期器質性精神病態,還有其他大腦變質等各種因症狀控制不佳的病人,均可在團隊介入與協助下,獲得必要的照護服務。

 

安寧療護的精神在於全人、全程、全家、全隊的「四全照顧」,近年來更增加了「全社區」的概念。

 

2011年起,安寧照顧協會率先執行「美麗人生全方位——安寧療護推廣計畫」,方俊凱表示,該計畫以訓練種子教師的方式,安排專業課程訓練,結訓獲得認可的種子教師,可以在禮堂、聚會或社區等不同的場域向民眾分享安寧的概念,並定期回到「共榮營」分享討論及檢討,目前已訓練接近400名種子教師,為安寧療護精神在各處播下種子。

 

台灣死亡質量指數高於亞洲各國

去年底一項全球以國家或地區每5年公布一次的「死亡質量指數」排行調查結果顯示,台灣高居第5位,是前10名中唯一入榜的亞洲國家,且遙遙領先第12名的新加坡、第14名的日本及第18名的韓國,在「善終」推廣良好的歐洲國家裡格外亮眼。該指數是以「善終及醫療保健環境」、「人力資源」、「人民對服務的負擔力」、「服務的質量」與「社會參與」等5大面向做綜合性評估。

 

方俊凱分析,5年前台灣在此項調查落居第14名,如今能夠有如此飛快的進步,有賴於政策推廣、完善的安寧共照、居家安寧等,此外,殯葬業者近來也多能以影片等各種方式幫助家人悲傷輔導;在人力資源方面,安寧病房的護病比與心理師、社工師及各職系的團隊支援;加上全民健保的實施與2009年擴大8大非癌納入安寧療護都有實質的幫助。

 

同時,在服務質量上,也積極透過各項評鑑及認證,以提升更高的品質,更重要的是,健保IC卡註記及生命教育影片與衛教宣導等,更促使社會參與度不斷提高。

 

未來將加強心理與靈性層次

走過25年,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可說是「全配備」的各路人馬匯集。其運作模式及訓練計畫已在台灣開枝散葉,同時也為台灣在國際醫療環境中拿下亮眼的成績,下一步,該怎麼走?

 

方俊凱坦言,安寧療護是一個身體、社會、靈性與心理共同關顧的整合式服務,在安寧療護的核心價值與精神日漸被台灣社會所接受的同時,心理與靈性層面的介入與提升,會是下一個25年的目標。

 

從社工師的家庭支持與悲傷輔導,跳脫各別宗教的心理關懷,在人生終點時,如何重新一一建構與成長,讓病人無枉此生,亦能撫慰家屬失去至親的慟,這一切,都是團隊持續努力的目標。

 

要做到這個目標,眼前還有一段漫長且艱辛的路,方俊凱坦白說,不是所有的安寧病房都能有這樣的規模與資源,但安寧療護做的好,連帶在疾病照顧上也可以加分。

方俊凱曾在2007年發表有關末期病人的安寧療護論文,研究發現,選擇入住安寧病房者,約15%只待了24小時即過世,當時安寧病房不是提供療護,而只能被動的成為送走病人的最後一站。但近年來,隨著社會認知的改善、安寧療護觀念的分享與傳遞,病人平均住院天數達15天左右,安寧病房已不再只是病人的「終點站」,而是一個「中繼站」。

 

安寧病房是人生的中繼站

舉例來說,一名70歲的癌末婦人,醫師宣布僅有幾天的生命,但在入住安寧病房後1週,病人得以出院,與家人共享天倫,雖然2個月後病人仍不幸離世,中間也曾進出醫院2次,但那一年能與家人共度的中秋節,則給了全家族最美好的一段回憶。

 

方俊凱說,每個病人都是一個故事,送走一個病人後,團隊還會接受後續家屬悲傷輔導的工作,這些工作看似微小,但沒有一群有熱情與溫度的夥伴,一個人也難以做到,在安寧療護的這條路上,能做到「病人沒有痛苦、家屬沒有遺憾」,對團隊來說,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

 

每個人的一生或有精采或有失落,但如果你曾經有過期待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是否也該為了離開而應及早有所準備?

 

《 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成員 

主治醫師5位、個案管理師1位、行政秘書1位、專責心理師3位,社會工作師(員)3位,牧師1位。護理人員51位、護理助理員6位、事務員2位。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