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學童減度,避免高度近視
字體
瀏覽人次:23917 返回列表

很多人認為近視只是屈光問題,只要戴上眼鏡或接受近視手術即可矯正,其實不然,近視的可怕在於演變為高度近視後的併發症風險。

 

文/洪文嵐

 

國小學童四眼田雞的比例節節升高,小學畢業就有近7成的小朋友脫離不了眼鏡。為搶救學童視力,台北市衛生局推出「高度近視,減度百萬」3年計畫,將從71日起跑。

 

依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資料顯示,99年國小1年級學童單眼裸視低於0.8者(屬於視力不良)就有30%2年級上升至40%3年級49%

4年級56%5年級63%6年級68%,隨著年齡增加,視力不良的比例也節節升高。98年與100年各年級視力不良的比例,也與99年相差無幾。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主任林人傑表示,許多研究都顯示,近視罹患的比例有增加的情形,但即使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卻應盡量延後近視發生的年齡。因為,愈早近視,日後出現600度以上高度近視的比例愈高,若國小1年級即有近視,幾乎註定日後會成為高度近視的命運。

 

高度近視併發症風險高

 

很多民眾認為,近視只是屈光的問題,只要戴上眼鏡或日後接受近視手術即可矯正,其實不然。近視的可怕在於演變為高度近視後的併發症風險,所以,高度近視不只是屈光不正,而是一種眼睛疾病。

 

一般約5060歲才會出現白內障,但高度近視者,可能提早在3040歲即發生白內障。此外,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飛蚊症等眼部疾病的發生機率也會增加,再加上雙眼遠近調節能力較差,眼睛也比較容易感到疲勞。

 

由於年紀愈小時罹患近視,日後演變為高度近視的機率愈高,在高度近視防治的目標上,要盡量延後近視的發生年齡,且避免度數增加太過迅速。延後近視的發生年齡,可降低日後成為高度近視的風險,台北市衛生局特別擬定「學童高度近視防治計畫」,針對國小1年級升2年級的學童展開全面篩檢。

 

林人傑指出,近視的成因很多,遺傳是原因之一,若父母都為高度近視者,子女為高度近視者的比例較高,即使如此,後天的生活習慣因素仍占極為重要的角色。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為近視主因

 

其中,長時間且近距離的用眼,是後天因素中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其影響性甚至高於遺傳因素,尤其3C產品盛行,小朋友盯著手機、平板電腦的情況愈來愈普遍,也讓醫師相當憂心。

 

長時間且近距離的用眼是學童近視的主因,避免學童處於這樣的危險行為中,得從調整生活型態著手。高雄長庚醫院曾經針對兩所國小學童進行研究,一組安排每天在戶外活動80分鐘,另一組則沒有戶外活動的安排,兩組相比發現,戶外活動組的學童近視比例較低。這篇研究已發表於《美國眼科醫學雜誌》。

 

延後近視的發生年齡是拯救國人視力的重要任務,除了調整生活習慣,減少長時間且近距離的用眼機率外,若家長發現小朋友有視力不良的情形時,務必盡早帶至眼科求診。

 

學童減度計畫開跑

 

為加強學童的視力照護,台北市衛生局擬定的「學童高度近視防治計畫」中,結合學校、家長、台北市醫療院所及學會、協會等面向,建構篩檢、轉介及照護網絡模式。學童只要持學校發放的護眼護照,即可到合約醫療院所接受免費視力檢測,若需要接受進一步治療,再依家長的意願選擇醫療院所。

 

此計畫為期3年,預計有6萬名學童加入篩檢計畫中,參與的學童每年寒暑假需各接受1次視力檢查,檢查結果將由參與的醫療院所上傳至衛生局的資料庫。受檢的學童並需填寫問卷,了解其日常生活的用眼情形,以利後續分析之用。

 

若已經有近視,臨床上會先給予短效或中長效的散瞳劑,治療時要確實將藥物點入眼睛,建議點藥後隔510分鐘再點1次,且閉眼5分鐘,以確保藥物進入眼睛。只要能確實用藥,約89成的使用學童都可獲得不錯的療效,點藥後也要避免過度用眼。使用短效散瞳劑後,約有46小時會有視力模糊的情形,但並不會影響隔天上學。但若使用長效散瞳劑,則可能影響隔天上課、做功課,且會畏光。

 

若藥物無法改善視力,就需評估配戴眼鏡,以免視力加重。林人傑指出,有些小朋友的近視度數已達200300度,看不到黑板上的字,但家長卻仍拒絕讓小朋友戴眼鏡,這樣的做法反而容易增加度數。若真的不願意讓小朋友戴眼鏡,則可考慮接受角膜塑形術。

 

搶救學童視力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台北市衛生局期盼藉由「學童高度近視防治計畫」,早期篩檢發現近視的高危險群個案,以提供早期治療,降低學童高度近視的發生率,達到「減度百萬」的目標,並進一步建立都會型學童高度近視防治的新模式。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4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