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乳癌治療日趨精準化與個人化,今年2月起,健保正式給付抗體藥物複合體,為晚期乳癌病友提供更多治療選擇。對於站在人生與療程分岔口的患者,醫師建議先問自己:「我最在意的是什麼?」是希望回歸職場?還是想多陪伴家人?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郭玟伶指出,許多乳癌患者最關心的不只是病情控制,而是「我還能正常工作嗎?」「還能接送孩子上下學嗎?」如今即使是第四期乳癌,5年存活率已有約四成,治療目標也從延命邁向「讓生活繼續進行」。
30
郭玟伶分享,一名30多歲的Wendy,罹患轉移性荷爾蒙陽性乳癌,在標準治療後反應有限,歷經化療後依舊不適,但她仍渴望回到原本的生活。經病理確認屬HER2弱陽性後,轉換為ADC治療,效果顯著,目前病情穩定,也已經順利重返工作崗位,重新投入家庭生活。
台北榮總癌症防治科主任趙大中補充,家屬常希望患者全心休養,但其實是否能維持日常,取決於病情控制與副作用耐受度;他強調現代治療講求「量身打造」,適當調整藥物劑量與選擇,可幫助病友保有生活品質。
HER2弱陽性乳癌的突破
趙大中表示,乳癌治療正朝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向邁進,HER2弱陽性的亞型分類及ADC藥物的問世,改變了過去的治療格局。ADC能精準釋放藥物至癌細胞,同時藉由旁觀者效應來消滅周邊腫瘤細胞,副作用相對較少,像是疲倦、白血球下降等可被有效管理,但少數人可能會出現的間質性肺炎,是需要特別注意,並與醫師密切配合。
HER2表現強度成為近年乳癌分類重點,以往HER2標靶僅適用於高度表現者,如今即使HER2表現微弱,也可能受惠。趙大中指出,過去部分病患歸類為荷爾蒙陽性或三陰性乳癌,但實際上逾半數屬HER2弱陽性,透過精細分類,有助醫師制定更符合個人需求的療程策略。
從延命到生活品質,與癌共存的新態度
郭玟伶強調,病人應主動表達身體感受與生活期待,當治療過程中出現不適,與醫師討論才能及時調整方向。此外,她提醒許多病友過於執著飲食限制,卻忽略活動量才是影響副作用的關鍵因素之一。缺乏運動可能導致肌力流失、心肺功能下降,進而削弱身體對治療的耐受度。因此,她建議在醫療團隊指導下,將適度運動融入日常,成為提升療效與生活品質的重要支持。
乳癌治療已進入與癌共存的世代,重點不再是「只能活多久」,而是「要怎麼活得更好」。透過精準醫療、新藥給付與醫病合作,晚期乳癌病友也能擁有選擇權,活出自己期待的日常。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家族沒人有乳癌,我應該也沒事吧?常喝豆漿、吃豆乾容易得乳癌?沒檢查沒事,一檢查就罹癌?
.死亡率高、惡性強,三陰性乳癌病友看見曙光!ft 高雄市乳癌防治衛教學會 侯明鋒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