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成因複雜,不僅呈多樣性,有些致癌機轉的細節,迄今仍然不清楚,目前癌症專家學者經常提及的白血病致癌病因包括:基因突變(如唐氏症)、暴露於有放射線污染的環境(如車諾比爾核爆意外)、病毒感染(如第一型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I)、化學物品的刺激(如有機苯的接觸),以及體質的因素(癌基因的表現型)等。
治療白血病 解析常見方式
針對白血病的治療,台灣癌症基因會資料指出,依急性或慢性白血病以及淋巴球或骨髓性白血病,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放射線治療、造血幹細胞移植及支持性療法。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常發生於小孩,使用化學治療則有70%的機率會治癒,而成人罹病也需先作化學治療,待緩解後(也就是臨床上或一些基本檢查找不出有血癌細胞稱之)再作骨髓移植來治療,但由於此種疾病常會侵犯中樞神經,故須做中樞神經的預防治療,目前預防的方法是利用顱內放射線療法或脊髓腔內之化學治療,而這類的治療經證實是確實可以預防中樞神經的復發。除了做誘導緩解的化學治療外,當緩解後仍要做些鞏固療法及維持治療來減少復發的機率,通常治療維持約3年時間。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原則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的治療相同,若治療的情形不錯,有時維持治療是可以不需要做的。要特別說明的是此種疾病中之第三亞型是可以利用A酸的衍生物(ATRA)來治療,大約會有80%以上的患者達到緩解效果。若配合化學治療,與ATRA同時或在其後給予,長期無病存活將可達60%以上。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好發於40至60歲的人,不過其他年齡層也是有發生的可能。較年輕者則可先給予口服化療藥,當達到緩解(remission)時再考慮使用骨髓移植,但由於此種疾病不易斷根,所以目前又有一種方法可以控制慢性轉為急性白血病的藥物-干擾素(α-interferon),此種藥物之治療效果已被肯定,大約可以有70%至80%的病患達緩解的效果,而且存活率也延長至7年左右,因此年紀輕之患者若有適合的捐髓者則鼓勵病患進行骨髓移植,年紀較大患者則可以使用干擾素來治療,通常治療約1年後就可以知道治療療效,但是否能使病患治癒,則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罹病患者年紀較大,治療的目標主要以症狀治療為主。而此種白血病之平均的存活率為5年,不過也會有存活十幾年的人。
治療後須定期追蹤 骨髓移植需服抗排斥藥
罹患白血病患者,須定期追蹤血液檢查以確定疾病是否復發,若是2、3年內沒有復發,表示復發機會相當低。若接受骨髓移植者,必須服用抗排斥藥至少半年,且須定期回門診追蹤。服用抗排斥藥時免疫能力會降低,應避出入公共場所以防感染。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血癌來得又快又猛!醫揭「致病元凶」 這個最早症狀常被當作小毛病
·研究提「7項生活建議」有效降低罹癌率!吃就佔逾半 台灣人超愛1飲品快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