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東
20多歲的年輕男子小楊(化 名),被醫師診斷罹患淋巴 癌,同時合併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在經過幾次的化療後,小楊變得非常疲憊,就算整天躺在床上休息,仍舊無法改善,最後確診是罹患了「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 」。由於對疾病的不了解,小楊以為「累是正常的」、「生病,累不是理所當然的嗎?」因此,一開始他並不願意接受癌因性疲憊症的藥物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正視癌疲憊, 列入ICD-10診斷碼
義大癌治療醫院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主任陳明豐醫師表示,癌疲憊狀況儘管臨床上很常見,但在過往經常被醫師忽略,原因之一是沒有有效治療的藥物,而該情況也隨著適應症的治療藥物問世,而逐漸開始改善,甚至還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列入ICD-10診斷碼,顯示其重要性。
過了2個月,小楊再次來到診間,這時他的狀況相當不好,被媽媽帶來醫院時,已經連話都說不太出來,經疲憊量尺的評斷,疲憊分數已逼近重度的6分,陳明豐遂決定給予藥物處置。
治療後,疲憊狀況獲得大幅改善,分數降到屬於輕度疲憊的3分以下,不僅生活品質提升,更重要的是能重拾體力和樂觀心態,順利完成完整的癌症治療療程。
癌疲憊困擾程度超越疼痛
癌症連續37年蟬聯國人10大死因之首,病人除了跟癌細胞奮戰,還得對抗各式的副作用,其中的癌因性疲憊症是癌症病人最常面臨的狀況,嚴重影響生活品
質,但因病人常認為「生病累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而鮮少主動說出口,使得狀況易遭忽略。
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於全台23所醫療院所進行大規模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高達92%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症狀況,其中有1/4屬中重度疲憊症,即疲憊分數達4分以上,困擾程度甚至還超越疼痛、睡眠困難、食慾不振、憂鬱等症狀。
為增進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對該疾病的重視,讓病人獲得最高品質的醫療照護,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和台灣腫瘤護理學會進一步聯手制訂《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
中重度癌疲憊需藥物處置
《癌因性疲憊症臨床治療指引》主編、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醫師表示,癌症病人的癌疲憊,是無法透過睡眠或休息緩解,且會從生理逐步影響到心理。他收治的癌症患者中,就有不少人因為癌疲憊的關係而中斷療程,所幸經妥善處置,疲憊狀況獲得緩解,才有體力繼續治療,讓癌症治療順利完成。
癌疲憊可依嚴重程度的不同,分成非藥物處置與藥物處置兩種。謝瑞坤表示,規律運動便是一個很好的非藥物處置,飲食則應以多攝取蔬果、全穀物、高纖低脂、大量Omega-3脂肪酸等為主。
改善癌疲憊,重拾正常生活
陳明豐指出,研究顯示,癌疲憊和疾病的進展有關聯,越到後期,疲憊狀況會越嚴重。因此,若能改善疲憊狀況,自然能改善生活品質,包括活動力、食慾、睡眠品質。以中醫的角度來看,就是讓身體的元氣能上來,進而吃得下、睡得好,使身體獲得所需的營養和體力,也就能重拾正常規律的生活。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療法日新月異,癌症甚至可以變成一種慢性病,存活期不斷拉長,如何與癌細胞和平共存,在癌症診斷和治療中,甚至是完成療程後的適當調養,已成為醫界與患者相當關注的議題。
減少癌疲憊,提高存活率
謝瑞坤表示,有些癌症只要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存活率甚至能達到9成,重要的是,有任何不適狀況,包括疲倦、食慾不振、疼痛等,都應主動向醫護人員提及,而不是覺得「理所當然」,甚至尋找偏方,導致延誤正規治療而失去寶貴治癒的機會。
近十多年以來,大家開始注意到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的支持治療,例如疲憊、疼痛等治療的重要性,臨床試驗結果也證實,更積極的治療,不但能減少患者的苦難,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存活機會。所以,主動和醫護人員討論正規的治療,不但能幫助完成癌症療程,也是學習如何調理癌症治療的前、中、後的生理機能和健康生活的重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