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腸道被稱作是人體第2個大腦,負責消化、吸收、防禦免疫等3大功能;而腸道黏膜就像是人體的皮膚,扮演屏蔽、保護的功能。腸道黏膜若被破壞造成發炎,在體內發生過敏反應,腸漏症就會找上門。
32歲的林小姐一直都有容易拉肚子的困擾,日前來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健檢,做了腸胃篩檢後並無發現異常,其它的檢查項目結果也在正常範圍。但在進行營養諮詢時,醫師才發現她不愛吃蔬菜,1周最多只吃約1個拳頭的份量,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她嚴重缺乏植物纖維、植化素等營養素,而出現腸漏症狀,也難怪四肢纖細的她,肚子卻很大,除了容易腹瀉外,也常脹氣不適。
腸漏症是指原本緊密排列的腸道細胞黏膜,因為不均衡飲食、飲酒、長期服用消炎藥物等因素而受到破壞,導致細胞產生間隙,這時候細菌、病毒、未被消化完全的食物大分子(麩質、蛋白質等),就會從縫隙中滲入血液及淋巴液內,進而引發體內免疫球蛋白G的慢性過敏,體內血液的免疫系統一旦感覺到外物入侵就會派出抗體去捉捕消滅,使得體內產生發炎情況,後續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免疫失調,如:皮膚容易發癢過敏、乾癬、溼疹、慢性疲勞、肌肉疼痛、類風溼性關節發炎、腹瀉、水腫、慢性食物不耐症等問題。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出幾項飲食惡習,提醒民眾趕快檢視一下自己是否中了這幾項地雷,小心容易誘發腸漏症!
1.喜歡吃就拼命吃:看到自己愛吃的食物就不節制,容易造成暴飲暴食,大量食物突然吃下肚,可能使酵素不足,讓食物分解不完全,未被分解完全的大分子就容易刺激腸黏膜,形成腸漏。
2.只吃菜不吃主食:部分想減肥的人認為減少澱粉攝取可幫助瘦身,在用餐時就只吃菜不吃飯,其實是錯誤觀念。吃主食若和動物性蛋白質、蔬菜搭配,可防止血糖值快速上升,避免引發胰島素抗阻。
3.注意特定過敏食物:依據每個人體質不同,需避免攝取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如:牛奶、奇異果、含麩質食物等。
4.愛吃高油脂、高熱量食物:長期吃太多精緻澱粉、精製糖、高油脂或反式脂肪食物如炸雞、披薩、漢堡等垃圾食物,容易破壞腸道菌相,提高腸黏膜發炎機率。
5.長期服用藥物:長期服用或過度依賴藥物如抗生素、消炎藥、胃藥等,都有可能破壞腸黏膜屏障。
潘富子提醒,新冠肺炎防疫期間除需要特別留意避免感染外,在生活中個人衛生清潔、均衡飲食及生活作息都要養成良好習慣,也別忘了定期安排健康檢查以確實做到健康管理。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