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萬芳醫學中心外傷團隊 掌握搶救的黃金時刻
字體
發佈日期:2017/02/24
瀏覽人次:37273 返回列表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萬芳醫學中心於2010年8月1日正式成立外傷急症外科,積極推動24小時主治醫師在院值班制度以及緊急照護手術(Acute care surgery)制度。
 
諮詢專家/?傅志遠(萬芳醫學中心外傷急重外科主任) 照片提供/?萬芳醫學中心外科部  文/RURU
 
在人來人往的急診室裡,外傷病患永遠是最緊急、最需要立即接受治療的一群人。許多嚴重外傷患者都無法從外觀診斷出來,而且外傷經常「同時發生在多處」,因此,這類傷患的病情隨時都處在動態改變,可能前一刻還可以有說有笑、但下一秒人就立即倒了下來。

主治醫師級的即時診治
外傷病患需要「快速的診斷與即時的治療」,因為外傷病患具有「同時發生在多處」受傷的特性,因此看診方式亦應該有別於一般疾病。傳統的外傷診療都由急診科醫師先行評估,再以會診方式聯繫各專科來治療;會診各專科往往僅能專注於自己的領域,因此,若是碰上一位同時有腦出血、氣血胸、腹內出血與肢體骨折的病患,就會出現不知該由哪處外傷優先處理、哪個專科先行治療的窘境。
傷患本身的治療時效與病癒品質影響甚鉅,而萬芳醫學中心積極推動外傷專科主治醫師在院值班的制度,以這樣的制度大幅改善外傷病患的死亡率。外傷急症外科讓每位嚴重外傷的病患在到院的10分鐘內,就能接受主治醫師級的診斷與治療,是目前大台北地區少數提供這項服務的醫學中心。

萬芳醫學中心成立了專職的外傷急症外科,當嚴重外傷病患送至急診時,會先由一位專門治療外傷的主治醫師負責診視與治療,並整合各相關專科的意見後,立即決定病患的治療方向與先後順序。

目前萬芳醫學中心每月約收治近1000位外傷患者,但無論是住院天數或外傷死亡率,都遠低於同儕之其他醫學中心。

腹部急症,不敢掉以輕心
急診常遇到的另一類困難處置病患是腹痛病患,腹痛是一個可大可小的疾病(簡單如腸胃炎,嚴重則是威脅生命的腸穿孔或腹膜炎),因此,每位急診醫師面對腹痛病患都不敢掉以輕心,深怕第一時間錯過需要手術的「腹部急症」。

外傷急症外科是由具消化外科專科醫師執照,且處理緊急腹部手術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群組成,每位急性腹痛的病患,皆可不分日夜第一時間接受主治醫師的診斷與親自手術。

優勢在於病患無須通過重重聯繫、接受通報中的漫長等待,或是因等待而延誤治療。以腹部急症最常見的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病人為例,有外傷急症外科醫師在院值班時,病患從進入急診到推進手術室接受手術,其等待時間從原本的7小時大幅縮短為2小時。

腹腔鏡微創手術之趨勢
除基本的臨床服務外,外科治療領域裡的「微創手術」亦是個勢不可擋的趨勢,尤其腹腔鏡手術以往要求門檻較高,通常只使用在病情相對單純與穩定的病患身上。外傷急症外科致力將微創手術應用於緊急手術之領域,除多項指標性手術(闌尾切除術、膽囊切除術)已將腹腔鏡使用列為標準程序之外(闌尾切除手術之腹腔鏡使用率為100%、急性膽囊炎膽囊切除手術之腹腔鏡使用率為93.4%),其他腹部緊急手術(如消化性潰瘍穿孔、腸阻塞沾黏分離、診斷不明之腹膜炎)亦大量使用腹腔鏡進行診斷與治療,使用效果顯著且有國際論文發表。

自2011年更進一步使用單一切口腹腔鏡(Single 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進行腹部緊急手術,明顯提升了術後傷疤之美觀度與病患之滿意度。

腸阻塞或腸胃道穿孔修補等腹部急症手術,使用腹腔鏡進行,除了使傷口小、美觀度佳之外,還可大幅縮短病患的住院與休養時間。目前外傷急症外科以腹腔鏡切除闌尾的病患中,44.1%可以在24小時內出院、75%也可在48小時內出院。
在醫學研究方面,萬芳醫學中心僅成立兩年餘,其科內成員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十篇,針對多重外傷處置與腹部急症治療皆有深入之探討;此外,還積極參與國內與國外各級醫學會,並有論文以口頭或海報形式發表。

Dr.傅志遠的成功案例:
絕處逢生的88天

傅醫師(Dr.Fu)話說緣起
上星期出院的「老病人」昨天回診了,檢查後發現他的病情恢復的相當穩定。稱他是老病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年紀很大,也不是在我這裡長期追蹤的病人,而是因為我跟他與他的家人相處了很長一段日子……。
算算他從去年開完刀後,我們團隊奮戰了80幾天才總算讓他順利出院。

外傷奮戰故事
剛開始他被懷疑是消化性潰瘍穿孔的病患,做完檢查也確定診斷之後,當天的值班主治醫師Dr.Fu就立刻安排了手術。

麻煩的病症
手術開始前病人的狀況並不好,十多年前因為潰瘍開過刀的病史,再加上已經休克的狀態,可預期手術的進行會相當困難,發生併發症的可能性相當高。而身為多年來治療這類病患的經驗的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最怕的當然是幫病人手術之後產生併發症,而外傷的病人多半都是很緊急的狀況,很糟且可預期的併發症也都很多。

果然在這位病人的手術中看到了慘不忍睹的景象,十二指腸破了跟硬幣一樣大的洞,若是直接縫起來一定會再爆開;而就潰瘍的治療來說,應該把部分爛掉的胃與十二指腸切除再重建,但病人的休克狀況其實不允許我們花太多時間在手術上。

開始漫長的治療
Dr.Fu選擇損害控制手術,把破洞用網膜塞住(Omentum patch)之後,放上大號的引流管與小腸灌食管;目的就是當縫合處不幸爆開的時候,腸胃道的分泌物還能有效被引流出來,不致於積在肚子裡面形成膿瘍,而小腸灌食管可以持續維持病人的腸道營養。這些步驟可以用時間換取空間讓命能留下,爭取更多的治療機會;Dr.Fu開完刀的第一時間就告訴家屬,要有長期抗戰的打算:「這種病很難治療,而且會治療很久。」

因為嚴重腹內感染造成的敗血症如排山倒海而來,敗血性休克連帶的是低到不行的血壓與重度昏迷。文獻報告指出,消化性潰瘍穿孔可能的併發症(包括:肺炎、傷口崩裂、腸道崩裂、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等),這個病人一樣也沒少。

從接這個病人開始的每天清晨5點,Dr.Fu都會被手機的「高危險值通知」(為了讓主治醫師能第一手掌握病情,醫院資訊系統會主動發簡訊通報嚴重異常的檢驗值)簡訊給嚇一遍,不外乎都是這位「老病人」的異常內容:白血球數量4萬多(正常人約在1萬以下)、腎功能肌酸胺7點多(正常人約在1.5以下)、黃疸指數20幾(正常人約在2以下)等。

開啟重生之路
病況不佳但似乎還不到完全放棄的時候,雖然潰瘍穿孔的癒合不佳,但所幸引流管的功能還不錯,小腸灌食管讓病人可以有腸道營養,不致於需要長期依靠靜脈營養,其實還有得救!

Dr.Fu除了放棄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像是:透過洗腎與血漿置換,讓肺水腫的情況獲得改善、肝腎功能的數字也漂亮不少;而最根本的問題是病人要能恢復,從靠機器續命裡走出來,恢復原有的健康。

終於,在住院第71天,病患因潰瘍的穿孔已經完全癒合、肝腎功能指數穩定下降,病患終於可以自行呼吸不必依賴呼吸器,轉出了加護病房。
住院第88天,從死到生的這位病人自己走路出了院。
 
員 /
主治醫師3人:陳瑞杰(左二)、傅志遠(左一)、黃宏昌(右一)
專科護理師1人:余太元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2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