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國泰醫院副院長洪焜隆 關懷弱勢兒童小兒神經權威
字體
瀏覽人次:31127 返回列表


文、攝影╱夏金剛  
進入台大醫學院那一年,洪焜隆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了。好不容易熬過聯考,來到大學這個嶄新的世界,同學們莫不急著將自己投入繽紛多彩的課後活動,但洪焜隆從小就喜歡孩子,因此,他選擇了育幼院的關懷活動。

當他第一次跟著社團所舉辦的活動造訪育幼院時,為眼前的畫面給震驚了,那兒有一群無家可歸或被父母拋棄的孩子,本該是享受天倫之樂,且被父母寶貝呵護的年紀,然而,他們卻不曾品嚐過家庭的溫暖,只有育幼院裡同病相憐的伙伴與老師可以依靠。洪焜隆心裡想著,唯有付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他們,才能讓他們感覺到愛與關心,也因此,洪焜隆養成了定期造訪育幼院的習慣。

然而,在這群身世不幸的孩子中,最可憐的莫過於那些身染殘疾的小朋友,洪焜隆也許可以多花點時間陪伴,但對於他們身體的不舒服卻一籌莫展。他們本該無憂無慮的奔跑、好動嬉鬧的流汗,卻只能窩在輪椅上,體會不到童年的快樂。看著那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熱情笑臉,洪焜隆柔軟的心不禁揪了起來。

育幼院童啟發,投入小兒醫療領域
當時,育幼院裡有一對罹患了肌肉萎縮症的小兄弟,每次都很開心的抓著洪焜隆聊天,小兄弟頭腦很清楚,只是肢體無力,家人因為無法照顧而把他放在育幼院。洪焜隆特別關心他們的起居生活,即使學校畢業之後,依然常來育幼院探望他們,但慢慢的,小兄弟的笑臉不變,但身體愈來愈虛弱,終於有一天,他造訪育幼院時發現哥哥的床位是空的,才被告知小朋友已在前不久往生,幾年後,弟弟也遭到相同命運而過世。


從出生到18歲是人生最大的轉變階段,健康、人格、學問、事業等,均在18歲之前養成,他多麼希望這群被疾病剝奪人生的可憐小孩,能夠享有平等的機會。

當時的同仁,大多選了感染、過敏、腸胃等專科,這些小兒常見疾病病患很多,洪焜隆笑說那是很賺錢的科,30幾年前,沒有健保給付的問題,病患看病都自費,小兒科醫師出去開業收入都很高。然而洪焜隆沒有想過經濟遠景,單純憑著育幼院肌肉萎縮症孩童的影響,以及當年的國泰醫院獨缺小兒神經科這兩個緣分,讓他決定投入小兒神經醫學的領域。

遠赴國外深造,奠定小兒神經科權威基礎
當時國內在治療小兒神經所引發的癲癇、代謝、昏迷、肌肉無力、熱性痙攣、妥瑞氏症、頭部外傷、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症、運動異常、早產兒腦病變等常見腦部疾病這塊領域的醫師還不到10~20人,且都分布在台大、榮總、長庚、馬偕等大型教學醫院,於是,對弱勢兒童的關愛,促使洪焜隆成了台灣第一代小兒神經科醫師。

台大醫學院畢業後,洪焜隆為了掌握更深入的知識,遂負笈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中心、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等小兒神經科名校,奠定了日後成為台灣小兒神經科權威的基礎。洪焜隆喜歡研究工作,隨著醫學科技的發達,每當有小兒神經領域的新技術或藥物問世時,他總是想辦法聯絡過去的病患,告知他們病情可能有曙光,建議回來看一看。

在醫病關係日益稀薄的今天,洪焜隆的腦海裡,卻總是掛了一長串的病人名單,因為小兒神經科並不像發燒、感冒那樣,很快便可以看見治療的成果。這是一個需要耐心與長期投入,卻不一定有成就感的工作,有的病人救得不錯,也有的病人從小看到大,不會走路的、還是不會走路,但洪焜隆堅定的說:「沒有一個病患應該被放棄!」

對病患的態度,是最理想的醫病關係
從洪焜隆面對病人的態度,看見了醫病關係中最理想的典型。他像一位慈愛的父親,不只長年關注病人的病情,在私底下也投注許多醫療以外的關懷與資助,和病人與其家庭建立起長遠的關係,共同攜手對抗疾病。每年他都會收到許多寫滿感謝語的卡片,有的來自病人本身、有的來自病患家庭,所謂的醫者父母心,用來形容洪焜隆,再貼切不過了。

在行醫過程中,可有什麼值得驕傲之事?洪焜隆表示,把病治好是醫師的本分,那有什麼好驕傲的。說完,竟是一個案例都舉不出來,若非護士在一旁提醒,那些在現今社會早已不見蹤跡的義行,差點被洪焜隆的謙虛給一語抹煞。

20幾年前,一個名叫翁明仁的病患,送來國泰醫院時已陷昏迷,經洪焜隆診斷後,乃因先天性心臟病引發心內膜炎、腦膜炎,併發腦膿瘍,導致腦壓升高而陷入昏迷,不但需要開心臟、還要開腦,當時沒有健保,龐大的醫療費用讓經濟困窘的翁家十分為難,幾經商量,家屬沈痛的決定要放棄治療。「既然還有機會,就不該放棄。」洪焜隆苦口婆心的勸導家屬,最後終於接受治療,而順利出院 。

今天,翁明仁已經42歲了,雖然腦膿瘍的後遺症,造成他一邊手腳較無力、講話有點慢,外表幾乎與正常人無異,不但可以爬山,現在還在郵局工作。翁明仁提到洪焜隆,老是「貴人、貴人」的掛在嘴邊,若不是洪焜隆的執著,翁明仁的生命也許在20年前就畫上了休止符。因此,為了感念洪焜隆的再造之恩,翁明仁加入國泰醫院志工的行列,用積極的行動回饋社會。

擁有仁心、仁術,才是仁醫
所謂的「仁醫」,除了仁心、還要擁有仁術。另外一則故事發生在傅天文(化名)身上,她本來是國小班上的資優生,8歲時第一次罹患腦炎,當時的症狀包括抽筋、發燒和昏迷,病情雖然凶猛,但只花一週就治好了。一個月後,又再次因抽筋昏迷送來醫院,這回卻沒有上次幸運,足足耗了3個月治療,出院時,變成一個只會發幾個單音的小朋友,父母沒辦法接受孩子從資優生退化成這樣,傷慟欲絕,但仍不死心的帶著她遍訪名醫或求神問卜,直到嘗試音樂療法後,忽然奇蹟似的開竅了,記憶力也逐漸回復,最不可思議的是傅天文不但回到校園,後來又成了資優生。

面對此,洪焜隆解釋為她得了免疫性腦炎,也就是一開始發病會相當嚴重,但隨著自體免疫力修復後,會恢復得不錯。與真正的病毒腦炎並不相同,例如日本腦炎常留下嚴重後遺症,不容易完全恢復。因此,雖然家屬歸功於音樂療法,但實際上,醫師的診斷與照顧,才是痊癒的關鍵推手,因為免疫性腦炎若在急性期沒有照顧好,很容易引發心肺併發症,如感染、缺氧,之後恢復就更差了。急性期照顧得很妥善,才讓日後的音樂療法得以一舉奏效。洪焜隆說:「我發現過七、八十例免疫性腦炎(感染後腦炎),沒有一個在急性期死亡的。」

拜科技之賜,醫治不能醫的疾病
小孩運動遲緩,早年的診斷常用「腦性麻痺」一語帶過,治療也有限,但隨著科技進步,以前做不到的診斷,現在可以做到了。他發現某些病人可能不是腦性麻痺,而是其他疾病,如新陳代謝、酵素缺乏、構造異常等問題導致的症狀,這些,可從其他方面著手治療,即使只有一點點改善,也能帶給洪焜隆莫大的喜悅。

洪焜隆表示,一個疾病如果可被醫治,那絕對不是賺多少錢可以取代的喜悅。不過,縱然此領域相較於30年前已有長足的進步,洪焜隆還是感嘆科技進步的速度緩慢,有時候,他看著病歷也不免擔心:「萬一我離開的話,這些病人交給誰?」抱持著這樣的動機,這位小兒神經科權威亦非常重視教育,他明白醫學乃是代代相承,不可能一個人包醫,除了將自己的醫術與經驗向下紮根,洪焜隆更在意仁心的養成,他曾兩次帶領輔大的學生前往蒙古首都烏蘭巴托義診,正如他大學時代造訪弱勢的育幼院一般,他的愛心從來不曾改變。

洪焜隆以自己走入冷門科系,一路成為權威的經驗,教誨學生走出自己的路,爭名逐利未必如意,將專業貢獻給社會,幫助別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次的訪談中,發現洪副院長是一個悖離當今主流價值的醫師,從沒想過一顆單純的愛心,竟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力量,為他的病患、他的學生感到開心,也對未來的醫界產生了希望。
 
洪焜隆 檔案
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士、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現職:國泰醫院副院長、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衛生署急性無力肢體麻痺監視系統調查小組北區召集人
專長:腦炎、腦膜炎、早期療育、癲癇、妥瑞氏症等兒童腦神經疾病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6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