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吸菸、少運動…,易導致心血管疾病,但體內這種物質過高也不行
心血管疾病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於描述多種疾病,冠心病、心臟衰竭、中風、心臟瓣膜疾病心律不整等。高血壓、高膽固醇、吸菸、糖尿病、缺乏運動和肥胖等,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最常見因素,但大家很常忽略了,血中的鉀離子濃度過高,其實也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
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多重慢性病可以打疫苗嗎? 研究解析「有這些病到底可以不可以接種」
大部分的情況都還是可以施打,除非是對前一劑施打的COVID疫苗或已知的疫苗內容物產生過敏反應,但若您有任何疑慮或過敏性休克病史,建議與醫師討論諮詢。
體重爆表、血壓高,這種病的重症風險恐提高
最近台灣的新冠疫情相當嚴峻,確診人數不斷升高,死亡數也慢慢增加。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6月10日公布國內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其中有25例皆有慢性病史,國內的重症率也已突破11%、死亡率更已經超過全球平均。除了年齡因素,慢性病也與染疫症狀惡化或增加染疫死亡率風險相關。
這款粽1顆熱量就破千卡! 營養師揭曉「粽類熱量排行」:小心肥胖陷阱
廣州荷葉粽(650g)約1066大卡:份量大,尤其是鈉含量超過1000毫克,將近衛福部建議一日攝取鈉含量2400mg的一半,因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分量,勿一人獨食
BMI≧30染新冠肺炎重症率高! 一張圖告訴你「肥胖有哪些罹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
BMI≧30染新冠肺炎重症率高! 一張圖告訴你「肥胖有哪些罹病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呼籲重視肥胖對健康的危害。肥胖者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3倍,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
宅在家上班上課一直坐,當心腿部發生這個問題,嚴重會要人命
陳先生是一位60歲的大學教師,中年之後一直有肥胖的情形,學校定期的健康檢查也發現有血壓和血脂肪偏高的問題,因為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不舒服,就沒有特別在意。他住的地方離學校有一段距離,平常來回往往要坐上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回家後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也不大運動。
端午節慢性病人狂吃粽子,掌握這幾個秘訣,不怕三高爆表
農曆五月將至,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來臨,應節食品當然少不了香氣四溢、料多味美的粽子,但對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人來說,有時侯忍不住多吃兩口,血壓血脂又會飆高,倘若嚴格忌口,又少了一點共度佳節的氛圍。所以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如何聰明吃「粽」,在節日期間也能安心享用粽子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