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510期
【本月專題】
高齡化!面對失智挑戰
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成為不可忽視的健康挑戰。據統計,65歲以上長者中,每13人就有1人可能罹病,且風險隨年齡增加。面對失智潮,不能再被動,需積極提升全民認知,及早發現與治療;政府應完善長照政策、打造失智友善環境,家庭也應成為第一道守護防線。
<導言>別怕!失智不是失能
許多人一聽到失智症,就聯想到完全喪失生活能力,其實不然。失智症是一種慢性疾病,早期症狀多為記憶力下降、語言表達變慢或情緒變化,只要及早發現、接受診斷與治療,病程是有機會延緩的。而且現在也有很好的檢測方式,以及藥物可以治療,正確認識失智症且治療,是面對它的第一步。
<PART1>驗血揪出阿茲海默症
過去要確診阿茲海默症有種兩方式,一種是侵入性的抽取腦脊髓液來檢查,另一種則是費用昂貴的正子斷層掃描,因此不容易普及,也讓許多人喪失了治療的黃金期;但現在有一項全新技術,有機會讓阿茲海默症的早期診斷變得簡單、快速又準確——只要抽血就行了。
<PART2>失智症新藥開打,治療現新曙光
失智症新藥帶來治療新希望,但僅適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須經影像或生物標記確診,並排除出血、心血管等風險。藥物可能引發副作用,如腦水腫、頭痛,需由醫師綜合評估使用與否。
<PART3>中藥輔助,預防大腦退化
中藥在預防大腦退化方面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傳統草本如銀杏、丹參和黃耆,具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改善腦部血流及神經保護。適當使用中藥輔助,可以減緩認知功能下降,提升記憶力和注意力。
<PART4>將動腦變成日常習慣
保持大腦活躍是預防認知退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將動腦習慣融入日常生活,如閱讀、解謎、學習新技能或語言,都能刺激腦神經連結,增強記憶力與思考能力。即使是簡單的數學運算或與人交流,也能活化大腦功能。每天花些時間動動腦,讓思考成為習慣,為健康老化打下基礎。
【特別報導】別忽視足部變形!拇趾外翻與膝腰痛有關聯
拇指外翻是指第一蹠趾關節發生變形,導致第一蹠骨向內偏移、拇趾向外偏斜,形成足內側突起的現象。與遺傳因素高度相關,穿著過緊或高跟鞋則可能加重變形;扁平足則是指足弓降低或塌陷,使足底與地面接觸面積增加,可能引發足部疼痛、行走疲勞,並影響膝關節與脊椎的力學負擔。扁平足會改變足部生物力學,增加拇趾外翻發生的機會,兩者常見合併出現。
<PART1>足部不穩定,恐加劇拇趾外翻變形
拇趾外翻和扁平足常同時出現,兩者之間具有密切關聯。例如扁平足會導致足弓塌陷,影響足部的受力分佈,增加前腳掌的壓力,就可能促使拇趾外翻形成或惡化。此外,扁平足使足部支撐結構不穩,足趾為了維持穩定可能出現補償性變形,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
<PART2>及早保養,避免惡化
若未及早介入,拇趾外翻可能會逐漸惡化,導致腳趾變形、疼痛加劇,甚至影響行走,因此,日常預防與適當的足部訓練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