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什麼時候該尋求第二意見?
字體
瀏覽人次:42855 返回列表


文∕連以晴

 

50歲的陳媽媽因乳房定期檢查時被A醫師診斷罹患乳癌A醫師評估腫瘤狀況後建議手術切除整個乳房,陳媽媽很難過,女兒也在網路上找了一些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甚至是乳房保留手術的資訊,但A醫師是這家醫院頗具權威的主任醫師,陳媽媽不好意思直接跟A醫師討論是不是能用其他的治療方法,但她又很不希望切除乳房,真的是左右為難。陳媽媽的妹妹長期旅居美國,妹夫是美國的醫師,知道陳媽媽的煩惱之後,透過妹妹告訴陳媽媽:「何不考慮尋求第二醫療意見呢?」

 

在歐美先進國家,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諮詢已經行之有年,乃是一種常見的醫療行為,台灣也有一些醫師及醫院漸漸導入這個觀念。坊間也有探討第二意見的書籍,主要是希望能夠讓患者在對疾病的診斷或治療有所疑慮時,多聽取其他獨立、專業的醫師意見,再思考、抉擇對自己最好的醫療服務。

 

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醫師熊佩韋就是在台灣推廣第二意見的其中一人。熊佩韋1999年以訪問科學家的名義,透過亞東醫院推薦,前往美國德州Anderson Cancer Center訪問一年,Anderson Cancer Center不只是美國數一數二的癌症治療中心,也是國際知名的專業癌症醫療研究中心。在這一年訪問期間,熊佩韋見識到第二意見的精髓,Anderson Cancer Center歡迎所有患者來此諮詢第二意見,而且不強迫患者轉診至Anderson就醫治療。若非參與臨床試驗,他們更希望患者在此取得值得信任的第二意見之後,再回到家鄉就近獲得最適切的醫療照顧。

 

2000年熊佩韋回到台灣後,除積極鑽研及推展高科技放射線治療外,更將第二意見放入門診服務當中,讓對自己疾病有所疑慮的患者,多了一個管道取得醫療意見。

 

尋求第二意見的時機

1.A醫師疾病診斷有所懷疑時,例如對檢查報告結果判讀有疑慮,思考要不要再自費做更精細但昂貴的正子斷層(PET)檢查的人,或對醫院切片後的病理報告、癌症分期或建議的治療方式有疑慮的人。

 

2.在重大疾病進行治療之前,如惡性腫瘤、致命性良性腫瘤(動脈瘤、聽神經瘤、腦部血管瘤等)、心臟血管病(像李登輝前總統之前因頸部動脈阻塞進行的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等情況)、中風、愛滋病、罕見疾病、肝病、不孕、失明、器官移植等患者,對於A醫師提出的治療方針感到疑惑、擔心或害怕者。

 

3.對自己的病情或治療由A醫師那裡都得到充分的解釋,只是單純想聽取B醫師的想法或決定。

 

4.A醫師本人主動建議患者尋求第二醫療意見時,醫師非全能,相信不少醫師都很能理解這種情境。當碰到困難或少見的病案,A醫師自己或是團隊的經驗不足時,如果換成是他自己或其親友也面臨相同問題時,相信A醫師也會建議尋求其他專家的意見,甚或轉診其他醫院。另外,A醫師了解病患在面臨重大疾患的診斷或治療所帶來併發症風險下的焦慮與猶豫,除安慰鼓勵患者外,也鼓勵患者尋求第二意見。

 

備足資料,避免重複檢查

就陳媽媽的情況來說,正是上述的第二種狀況,對於A醫師建議全乳切除的治療感到不安,這時除了與A醫師繼續溝通討論之外,也可諮詢另一家醫院或不認識A醫師(獨立)的乳癌專科(專業)B醫師的治療意見。B醫師的建議或許跟A醫師完全不同,可能建議局部乳房切除再加上放射線治療,這時患者就多了一個治療選項。

 

熊佩韋表示,當陳媽媽要去詢問第二意見時,可不能兩手空空的去找第二意見醫師,應該先向醫院申請所有做過的檢查報告,如抽血檢查報告、腫瘤的病理切片、超音波、磁振造影(MRI)、電腦斷層(CT)……等影像檢查的光碟片、住院病歷摘要、手術記錄等資訊,幫助第二意見醫師,針對這些相關文件與問診提供適切、客觀的醫療照顧,並避免重複、不必要的檢查。

 

第二意見的優缺點

國外的臨床統計發現,癌症診斷容易因為醫師經驗或儀器侷限,甚至是患者生活習慣、體質、基因等,影響了每個人病情發展速度的不同。因此,診斷初期較容易發生病情延誤或疏失的情況,而中立的第二意見,則可適度提供第一意見醫師參考,彌補當時可能漏掉的資訊,也能協助患者多聽取另一方意見,維護患者的就醫權益。

 

若第二意見與第一意見相同,相信能幫助患者更加篤定、踏實,快速積極地接受病情或治療方法;但若是與第一意見不同,則可能反而會讓患者感到困擾,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患者也可以再尋求第三意見,或是與第一意見醫師溝通,取得兩方意見的平衡點。

 

第二醫療意見在台灣尚未非常普及,對部分醫師或是患者來說,都是新穎的觀念,因此,有時第二意見也會造成醫師與患者間的摩擦或緊張。熊佩韋表示,就曾經有患者抱怨第一意見醫師,說醫師後來不願意再幫患者治療,或要患者直接去找其他醫師診治,等於一切重頭再來,可能因此延誤病情又浪費醫療資源。

 

醫病皆應建立第二意見觀念

熊佩韋提醒,第二意見不一定就會比第一意見來得好,但可以藉由支持第一意見或有另一種不同的觀點,讓患者與醫師能共同做更切題或深入的討論,選擇更適切的治療,以增加患者對醫療的信心。因此,熊佩韋希望不論是醫師或患者,都應該建立正確、健康的第二意見觀念。

 

◆對醫師而言

1.患者諮詢第二意見並不是挑戰醫師專業或權威,而是患者有參與醫療決策的權利。

 

2.應以開放態度看待第二意見,尊重病患想獲得更多資訊的想法。

 

◆對患者而言

1.第二意見不等同於「多醫就診(doctor shopping)」。以往有許多患者習慣「逛醫院」,舉例來說,小李因肚子痛而至A醫院看腸胃科A醫師,拿了藥後又繼續掛A醫院家醫科B醫師,甚至耳鼻喉科等不同科的CDE醫師,或是跑到B醫院找G醫師再看一次同樣的病症、接受一樣檢查,再拿一次藥。這種doctor shopping的行為,是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原因之一。

 

2.患者應與醫師建立信賴感,而不是胡亂挑戰醫師的專業,應先跟第一意見醫師進行良性溝通,若真的出現溝通不良的狀況,才是尋求第二意見的時機。

 

3.在美國醫界對第二意見的態度,大都採正面及開放的態度。基本上建議患者告訴A醫師將尋求第二甚至第三意見再做決定,但由於目前台灣醫師對第二意見的態度還未全面接受,因此,患者不一定要告知第一意見醫師自己想去尋求第二意見。但當諮詢第二意見之後,應該以和緩的語氣、態度與第一意見醫師針對有疑問的狀況再次討論,患者可將第二意見當作自己的親友經驗、雜誌網路爬文所看到的資訊,來與醫師討論,尊重第一意見醫師的專業,良性互動,避免高調質問。

 

就醫受尊重有保障

對於多數民眾來說,中醫一直都是心目中「第二意見」的代名詞,常常看完西醫後,就會再去中醫尋求較不侵入的治療方式或服用溫和的中藥。不過,若是針對腫瘤等重大疾病,熊佩韋則認為,還是應以西醫為第二意見的諮詢對象。從腫瘤診療的角度而言,「西醫為主,中醫為輔」是主流的醫學方針,因為中醫藥的角色,主要是在輔助降低西醫的副作用或併發症,舒緩患者的不適感,但較不介入主要治療。

 

熊佩韋將第二意見納入門診服務之後,最常聽到患者詢問的就是治療方面的問題,包括「我要不要手術?」、「放射線治療是不是比較好?」……等等,也有人是對檢查結果感到疑慮,像是「還需要自費做正子攝影嗎?」、「穿刺取樣本好,還是內視鏡比較好呢?」等疑難雜症。因為熊醫師是第二意見的中立角色,有時候反而能讓患者將心中所有不安、緊張、不明白的事情一吐而盡,而給予患者真正需要的醫療照顧建議,幫助患者在疾病的徬徨不安中,得到更踏實的心情。

 

第二意見在國外已經是患者參與重大診斷或治療決策的一個頗為重要的方式,也希望未來台灣能以更開放的態度容納第二意見,讓患者就醫更受尊重與保障。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6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