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落下巴回得去嗎?
字體
瀏覽人次:56245 返回列表

急診遇過一名初次急性發作的少女,過度緊張,肌肉一緊繃,更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下巴怎麼都動不了,最後只得注射麻醉,當患者一失去意識,肌肉放鬆,下巴就順利退回去。

 

文/陳佳佳

 

「糟糕!怎麼嘴巴合不起來?」趙先生上班時張大嘴巴打個哈欠,沒想到下巴卻像卡住了,無法回到原先的「軌道」,眾目睽睽之下,愈是緊張,愈覺得下巴僵硬不動,只好臨時請假去醫院,才知道自己「落下巴」(註:台語為落下頦)。

 

近年來不少速食店的漢堡,多層牛肉、起士等配料愈疊愈高,也有醫師發現,不少人大口咬下漢堡後,也發生兩頰痠痛、落下巴的困擾。落下巴在醫學上的名稱是「下巴脫臼」,一般人開口約4公分,如果過度張嘴,耳朵前面的顳骨和顎骨形成的顳顎關節用力拉扯,導致下巴「收不回來」,就會導致下巴脫臼。

 

打呵欠、看牙醫,都可能發生

 

台大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陳韻之表示,落下巴最常發生在打哈欠時,突然無法正常合上嘴巴。還有些人則是去看牙醫時,因為做治療必須持續張開嘴巴,治療結束卻發現嘴巴閉不起來。陳韻之說,會發生落下巴往往有幾個因素,最常見的就是下巴左右不對稱,如果下巴偏右,代表右邊顳顎關節較短;下巴偏左則代表左邊顳顎關節較短,左右兩邊關節在開合時無法速度相同,先天的結構不對稱,不僅下巴會偏向一邊,也較易發生落下巴。

 

雖然下巴不對稱,往往患者不自覺,但是醫師可觸摸下顎骨尖端,瞭解是否有偏向單邊,同時下巴「歪了」,也能觀察到臉頰變化,如果偏向右邊、右邊臉頰通常會比較豐腴,左邊會比較尖削。第二個常見發生落下巴的原因,則是顳顎關節比一般人鬆了一些,嘴巴開合之間,關節復位不順暢,過去曾有藝人表演張嘴可吞下拳頭,在醫師看來,可能就是有關節較鬆的毛病。

 

還有人則是顎關節表面退化,本來圓滑的的軟骨層被破壞,變得愈來愈粗糙,讓顳顎關節「卡卡」,特別是一緊張時,下巴就「走位」。另外,還有少數的則是一些有全身系統疾病或中風的臥床患者,因為長期電解質失調,導致肌肉運作的不協調,也會發生下巴的習慣性脫臼,有時得注射肉毒桿菌素治療,放鬆肌肉才能讓下巴順利回到正確位置。陳韻之說,國人20歲以前,約有1/3顎關節有問題,因為先天體質因素,除了關節太鬆,還可能伴隨扁平足、膝蓋關節活動時容易有「喀喀」聲響、腳踝易扭傷或是心臟二尖瓣脫垂等問題,就應該要特別小心可能發生落下巴。

 

愈是緊張,愈回不去

 

由於落下巴時嘴巴張開開,沒法吞口水,導致口水會開始滴落,如果正好在公共場合,讓患者常難堪到不知所措。因此有些落下巴的患者,甚至會對身處社交場合心存「陰影」,感到焦慮。若初次發生落下巴,可以到大醫院的牙科、耳鼻喉科或是口腔外科,請醫師幫忙處理,但陳韻之也說,落下巴時最好能盡量克服恐慌的感覺,做一下深呼吸,下巴左右動一動,多半能回復正常。

 

若愈是恐慌,連醫師都很難處理。他曾在急診遇過一名初次急性發作的少女,過度緊張,肌肉一緊繃,更降低關節的活動度,下巴怎麼都動不了,最後只得注射麻醉,當患者一失去意識,肌肉放鬆,下巴就順利退回去。

 

落下巴雖然看似小問題,有些人有習慣性脫臼,甚至「久病成良醫」,知道只要放輕鬆,還能自己「喬」,只要輕輕推回去就好,但陳韻之還是建議,最好不要找國術館用力「喬」,因為顳顎關節構造特殊,必須了解解剖學位置,不能硬推回去,否則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同時,急性期因為關節受傷,會造成局部肌肉緊繃,以限縮開口程度,原本是一種人體的保護機制,卻也會讓患者覺得吃東西咀嚼時沒力氣,或是急性期一段時間內,會覺得張嘴時卡卡的。

 

吃東西、張嘴笑要小心

 

陳韻之說,應適當緩解關節發炎,萬一放任關節發炎,嚴重的話,少數人甚至可能影響牙齒的咬合功能。落下巴若是因為關節退化引起,可以考慮自費在關節注射玻尿酸,下巴歪斜的情形嚴重,則可以考慮正顎手術矯正。

 

如果曾發生過落下巴,或是知道自己先天有結構性的顎關節問題,最好吃東西時,避免張大嘴巴、一口硬塞尺寸較大的食物,或是大笑不止,以免造成顳顎關節過度拉扯,尤其是發現顳顎關節有點緊或開合發生聲音時,更不要勉強。

 

需要進行牙科治療時,最好也先告知牙醫師,治療過程適時的休息,避免發生落下巴。但陳韻之也強調,千萬不要因為有習慣性脫臼,或擔心落下巴,而拒絕牙科治療,免得因噎廢食,反而影響口腔健康。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61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