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專區 ARTICLE AREA
更多分類 讓男人有骨氣不骨鬆
瀏覽人次:30463 返回列表

別以為骨質疏鬆是女人的專利,根據調查發現,有40%男性自認與骨質疏鬆無關,91%低估男性髖部骨折後一年內有22%的致死率,更有75%的男性有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子,卻完全不採取任何保健行動。
男性骨鬆危險因子,你中了幾個?
女性在更年期前後,多半在醫囑及衛教下懂得防範骨鬆的危害,但男性朋友卻因為對骨鬆的認知不足,再加上荷爾蒙不足的症狀較不明顯,而輕忽了骨鬆所導致的高致死率!
骨質疏鬆症可說是沉默的疾病,初期沒有明顯的徵兆,很多人都是等到跌倒後發生骨折了,才知道自己的骨頭疏鬆又脆弱。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資料顯示,大約有1/3的台灣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的骨折;男性也有約1/5的風險。可別以為發生髖部骨折沒什麼大不了,根據健保局的紀錄來看,一旦出現髖骨折的老人,一年之內的死亡率女性約為15%,男性更是高達22%,而這也顯示骨質疏鬆症確實是不可輕忽的隱形殺手。
正因為骨質疏鬆症早期沒有症狀,而女性朋友多半早已被衛教告知停經後須留意骨骼狀態而有所警覺,男性卻在更年期不明顯的狀況下,容易被忽略,雖然男性得到骨質疏鬆症的機率不如女性高(男女罹患骨鬆比率約1:6),但一旦發生骨折後的死亡率卻是高於女性,因此更不容輕忽。
男女有別,骨鬆起因與荷爾蒙有關
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的黃兆山指出,和女性相較,男性先天上骨質量就多,且口徑也較大,骨骼外圍的皮質骨強度也較強,鮮少發生停經期骨質量急速減少的情形,所以得到骨質疏鬆症的風險確實比女性來得低。
不過,如果男性朋友年輕時有過度飲酒、抽菸史或飲食作息不正常等情形,和同年齡層女性相比就會出現骨質量較少的例子,年老後得到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將大大提高。黃兆山說,骨質疏鬆症發生的原因,是老化與骨骼代謝不平衡所致,但可能與荷爾蒙缺乏有關,因此有些男性若在年輕時就有骨鬆的傾向時,除了排除危險因子外,同時也必須檢查是否有男性荷爾蒙不足的問題。
在臨床上,判斷是否有骨質疏鬆症的依據,是採取經由理學檢查來初步篩檢骨質疏鬆症的可能性,但進一步的確診仍以中軸型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為準,而最簡單的自測方式,則是測量自己的身高,「如果發現目前的身高與年輕時相比,變矮了超過3公分以上,或者有駝背的現象時,就要高度懷疑可能有骨質疏鬆症。」黃兆山進一步說明。
造成骨鬆的10大危險因子
骨質疏鬆的發生和遺傳及生活習慣大有關係,黃兆山表示,以男性來看,65歲以上是罹患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但如果具備可能造成骨鬆的10大危險因子,即使只有50歲或以下的年輕男性,也要留意。
1、具家族史:有部分患者天生就比較容易得到骨質疏鬆症,且帶有遺傳因素的人,對其他危險因子的感受度也高,骨質量的減少速度也快,尤其父母有髖骨骨折病史者,更是高危險族群。
2、罹患可能引發骨質疏鬆症的疾病:某些疾病可能導致續發性骨質疏鬆症,如
甲狀腺機能亢進、性腺機能低下、糖尿病、須服用類固醇的疾病(關節風濕痛、氣喘等)及消化器官方面的重大疾病(如胃腸曾動過手術,使鈣質吸收能力變差)等。
3、曾有骨折病史:曾經發生骨折的人,出現骨質疏鬆的風險也比較高,但骨折並非直接導致骨質疏鬆的主因,這是因為曾受傷的骨骼大多比較脆弱。如果常因無法負重而生的骨折,就要懷疑自己的骨骼是否較脆弱。
4、體重過輕(BMI<18.5):體重與骨質密度成反比,個子愈瘦小的人,骨質量也就愈低。
5、過度飲酒:酒類的利尿效果會令鈣質容易流失,增加肝臟的負擔,進而妨礙鈣質的吸收,也有研究指出,酒精會中斷造骨細胞的運作。
6、 咖啡過量:有研究指出,一天飲用超過3杯咖啡,會讓體內的骨質密度流失速度加快。
7、 抽菸:吸菸會阻礙腸胃功能,讓鈣質吸收率變差,也比較容易出現骨折現象;也有調查顯示,吸菸的人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的風險較高。
8、 運動量太低:運動不足可能導致骨骼脆弱,增加運動量可以增加肌肉張力及強度、肌耐力,使得跌倒的機會降低,增進反應力,預防骨折發生並降低嚴重度。
9、 鈣質攝取不足:鈣質是增加骨質量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若是經常食用加工食品或速食品、碳酸飲料等,其中的磷酸鈣及鈉含量會妨礙鈣質吸收。
10、少曬太陽:維生素D可促進腸道吸收鈣質,一旦攝取不足,發生骨折的機率就會大增,而曬太陽則有助於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
預防勝於治療,5大原則報你知
人體的骨質量大約在青春期時急速上升,到了30~35歲左右達到巔峰,黃兆山說,要預防骨質疏鬆症的危害,最好的方式就是在30歲開始儲存骨本,預防勝於治療,上班族群的男性要做好骨骼保養。而存骨本的方式則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每天的飲食要攝取足夠的鈣質,少喝碳酸飲料、咖啡等易讓骨頭代謝速度變快的食物。此外,最好一星期能有兩、三天的運動機會,每天更要曬太陽5分鐘。
骨質疏鬆症已成為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流行病,黃兆山歸納出預防骨質疏鬆的5大原則,才能達到預防的功效:
1、多補充鈣質及維生素D。
2、規律的運動。
3、避免菸酒。
4、定期諮詢家庭醫師及追蹤自己的骨質概況
5、預防跌倒的發生。
關於骨質密度的檢測
定期檢測骨質密度可了解骨質狀態,進而達到預防的實際意義。目前的檢測方式以單純的X光影像及骨密度檢測為主,其中X光影像必須在骨密度流失超過30%以上才能清楚顯現;而常用的中軸型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則是利用穿透度的差異來測定骨質密度,準確性較高。
黃兆山建議男性50歲以上且為高危險族群者,就須定期檢測,否則也要在70歲左右開始定期檢測,不過,由於骨質降低速度不快,兩年檢測一次即可。據了解,如果在健康狀況良好的情況下,第一次做DXA檢測需自費,費用約在700元左右;然一旦曾被檢測出有骨質疏鬆症時,一生則可以有三次免費檢測的機會。
壯骨補鈣,吃的、動的一起來
人體的骨頭質量從出生開始持續累積到30歲左右達到巔峰,之後就會漸漸流失,
因此,儲存骨本要趁年輕,無論哪個階段,都需要從飲食、運動共同做起!
大家都知道,要預防骨鬆就要及時儲存骨本,但儲存骨本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人體的骨頭質量從出生開始便持續累積直到30~35歲左右達到頂峰,之後就會隨著年齡的漸長,每年以約0.5~1%的速度漸漸流失,且年紀愈大,流失的速度也就愈快。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家醫科主任陳正裕指出,30~35歲之前,骨骼就像一個不會停工的修建工程,是以汰舊換新的代謝模式更替,如果要保骨本,就要在開始流失前,把握機會增加骨質量,存起來當作日後的根本,才能應付邁入老年時骨質逐漸流失的危機。男性朋友要增加或維持骨本,首先就要從生活做起,且飲食、運動缺一不可,同時更必須戒斷一些可能影響骨質流失的壞習慣,並配合不同年齡層與階段的照顧方式,才能減緩骨質流失的速度。
各階段的生活對策
1、青春期以前:正在成長發育的青少年,是人一生中製造骨本且能不斷累積的精華時期,增加骨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營養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及睡眠,並且攝取足夠的鈣質,以強化骨骼密度。
2、青春期至成年期:到了30~35歲左右,也是最大骨質量的階段,這時期首重保養,維持骨密度的含量,除了不要過度節食外,工作之餘更要養成適度的活動量,以滿足更年期後骨質量急速銳減的需求。
3、更年期:到了近50歲左右的更年期期間,都會面臨骨質量急速下降的事實,這個階段建議可做一次骨質密度檢查,且視情況定期檢測骨質兩年以上,確認骨骼的健康狀態,如果發現骨質量有驟減的情形,更要重新檢視生活習慣,戒除影響骨質量的危險因子,或諮詢醫師協助。
4、老年期:老年時期的骨質量會明顯減少,骨折的發生機率也會大大提高,尤其在這個階段,一旦發生骨折,就可能造成需長期臥床的危險,因此要特別小心預防跌倒,避免骨折的發生。這時期應該持續做適度的運動,抑制骨質量減少且訓練平衡感,仍然要適當的攝取鈣質。
此外,如果曾被斷定有骨質疏鬆且為高風險的情形時,也應遵從醫囑,接受藥物治療。
鈣質、維生素D補充不可少
攝取足夠的鈣及維生素D是保健骨骼的根本之道。國內外多項研究顯示,飲食中的鈣質少,發生髖部骨折的風險就會相對增高,而攝取足夠的鈣及維生素D,則能降低髖部骨折及非脊椎骨折的機率。
根據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的建議,50歲以上的成人每天必須攝取至少1000毫克的鈣,而骨質疏鬆患者則須攝取1200毫克。陳正裕指出,平日攝取時可從高含鈣量的乳酪類(例如牛奶)取得,也可從大豆製品、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干及髮菜等食物攝取而來。
不過,也有一些食物會妨礙鈣質的吸收或使其流失速度增快,例如含有磷、鈉(鹽分)、草酸及植酸鈣鎂等成分,就會讓鈣質流失。尤其要特別留意加工食品及速食品、碳酸飲料等,因為這類食物為了保存方便,通常會添加較多的磷酸鹽,或者是較多的鈉(鹽分)來增加食物的風味與保存度,如果想要保骨,就要盡可能避免食用過多這類食品。而有些蔬菜類也因為含有草酸而被排除在外,如菠菜。菠菜因為含有多量的草酸,一旦遇到鈣,會形成不溶於水的草酸鈣,但菠菜本身的營養素充足,不用刻意迴避,只要在烹煮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水,一方面可以加速菠菜變熟,另方面也有助於草酸溶出,且只要不喝湯汁,也就不用擔心吃進太多的草酸。
與鈣質密不可分的維生素D,則對小腸吸收鈣質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沒有維生素
D,無論攝取多少鈣質,都可能因為無法被充分吸收而白白浪費。研究證實,維生素D攝取不足時會增加骨質流失量,降低骨密度,使得年老後更容易骨折。
陳正裕說,維生素D只要讓身體經過日曬就能產生,即使不吃也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維生素D量。一般來說,曬太陽約5~10分鐘便可合成維生素D。但要特別留意的是,防曬乳會阻擋維生素D的吸收。對此,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建議,若要擦防曬乳防曬,最好只限於臉部,身體的其他部位就可以物理性防曬(如撐傘、穿長袖等)為主。
運動、養生操維持平衡感
運動可以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且改善平衡,但競賽型的運動有時反而可能增加骨折的風險,由其是年長者。陳正裕則建議可以選擇一些能自己做的、且碰撞機會少的運動項目。若要預防骨折的發生,就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增加一些可以活動的機會,積極活動身體,而不是將運動局限於健身房內,有時即使只是柔軟度足夠的養生操及伸展運動,只要適合自己,並且持續下去,都能看到不錯的效果。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年輕人可以重量訓練、荷重有氧運動、高衝撞的訓練及阻抗力訓練較為適合,這類運動包括走路、慢跑、太極拳、爬山、舞蹈和網球等。至於老年人,則可採行規律的運動,以一般有氧訓練、抗阻力訓練及平衡訓練比較適當,因此可以進行如慢跑、太極拳、游泳、體操等運動項目。
而在所有運動中,走路則因為具備了「體適能」及「體力活動」等優點,更是隨時可進行的一種運動,只要每天走約30分鐘,或者提早一站下車走路到目的地,讓走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就能達到積極活動身體的目的。其他如爬樓梯、帶狗散步、騎腳踏車、做家事等,也都是平常簡單可做到的活動,而這些活動也更勝於有計畫性的訓練。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