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如果充足,則臟腑能維持正常機能,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就會提升,就算不小心生病了,也比較能快速復原,而且復原後不容易復發。
從事新聞工作的李先生,常笑稱自己是為家裡兩個寶貝兒女折腰,平日正常上班,休假日還搶著幫同事代班、兼差幫新人拍婚紗。不過,這段時間發現自己有時候會手腳發麻,或是感到心悸,還有胃痛老毛病,甚至三不五時還拉著暈眩一起犯病,整個人常常很沒元氣、感到疲倦,在醫院掛了號,似乎又查不出什麼毛病,可是就是全身不對勁,不舒服的頻率愈來愈高。
經濟不景氣,現代人為了過生活、拼經濟,工作總是相當忙碌,門診間常聽到患者自述老是有睡、但睡不飽,或是時時感覺很疲累、沒元氣。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祕書長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師黃建榮表示,依照中醫的觀點來看,上述個案的情況就是要補氣,也就是罹患了最近常聽到的氣虛症狀的「慢性疲勞症候群」,狀況輕微者只要經過好好調養恢復元氣之後,自然就會恢復到活力充沛的狀態!
元氣消耗快,身體亮紅燈
根據中醫的說法,氣在經絡內叫「營氣」,在經絡外叫「衛氣」,在中焦叫「中氣」,在上焦叫「宗氣」,在下焦就叫「元氣」,元氣在胚胎時已經形成,藏於腎中,與命門有密切聯繫。黃建榮進一步指出,「元氣」指的是人體維持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簡單的說,元氣如果充足,則臟腑能維持正常機能,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就會提升,就算不小心生病了,也比較能快速復原,而且復原後不容易復發。
於醫療的評估,醫師只要透過望聞問切,經由把脈就可以得知患者的「元氣飽滿度」。黃建榮表示,氣虛患者通常全身疲乏無力、精神不振、懶言、怕動、語音低微,甚至動不動就流汗,把脈時右邊脈象主氣,脈象也會呈現比較沉。患者面色蒼白,呼吸會呈現短淺急促,動一動就沒力氣,心肺功能較差,有時候爬個樓梯就氣喘吁吁,跑個100公尺就氣喘如牛、彷彿快斷氣。
在氣虛患者的整個光譜中,男女比例並不明顯,有些人因為先天條件不良,可能從母體時就已經氣虛;有些人則是後天的元氣失調消耗造成。以勞動力來區分,通常呈現在數據的兩端,一個族群是極度缺乏運動的族群,另一類患者則是過度勞動的民眾。就造成缺乏元氣的因素觀察,中醫門診中,缺乏元氣的患者6到7成皆為生理性因素,疾病造成的病理性氣虛大約占3成,其中,不良的飲食習慣和作息日夜顛倒造成的「生理性氣虛」最常見。黃建榮點出現在的經濟狀況,造成職場上的工作狀態,通常都是加班、應酬一堆,如果常熬夜趕案子、負荷的工作過量、精神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甚至連三餐都受到影響,再加上營養不均衡、生活失調,都會使元氣消耗的速度快過於補充,結果就是元氣儲存量入不敷出,這樣身體健康很快就亮紅燈。
嚴重氣虛,恐危及生命
至於也占有一定比例的「病理性氣虛」,通常是疾病造成。黃建榮舉例,常見一些慢性病患者或是久病、重病患者,講話都是氣如游絲,這都是疾病讓體內的能量過度耗損,時間一拉長累積下來,就演變成為氣虛體質了。另外,黃建榮也觀察到氣虛族群的另一現象,就是近年來不少愛美女性怕胖,在嚴格控制卡路里的情況下,三餐量縮到幾乎不吃,造成身體新陳代謝下降,導致氣虛的個案也不在少數。
黃建榮強調,若是一般氣虛傷了元氣的狀況,還可以經由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調整,達到調養生息的目的;但若是嚴重的氣虛患者,就有可能影響身體五臟六腑的運行,導致身體機能下降,引發疾病發生。簡單的說,若屬於「氣虛疲勞一族」的患者,不會單單只感到「無名的疲倦」而已,他們通常會有很多相關症狀出現。就像上述的個案李先生一樣,有的人會頭暈、有的人不時就想睡,也就是說缺乏元氣的人,除了每天喊累,好像怎麼休息都不夠之外,身體還可能會出現一些疾病。
舉例來說,若身體的「氣」受到影響,損及身體臟腑機能運作,比方說心肺氣虛的患者常見免疫系統不佳,環境中的細菌就容易入侵,只要天氣型態一變化,就容易感冒,常常併有慢性咳嗽、氣喘等症狀。另外還有心悸、無法平靜、心律不整、心神不寧,再不就是消化系統的脾胃氣虛患者,就會讓循環、消化系統減弱,患者呈現舌質色淡、舌苔白,常常有腹部脹悶、消化不良等症狀。
氣虛可調理,避免成氣衰一族
黃建榮說,臟腑功能原本就會隨年齡增長而衰退,大致上以中年當作分水嶺,人在35歲過後,就會因為器官衰退,逐漸感受體力大不如前。你一定有感覺以前幾個晚上不睡覺都沒關係,第二天還可以照常活動。過了35歲後就不一樣了,前一天晚上熬夜,第二天整天頭昏腦脹,有的人還會噁心、想吐,常要補眠2~3天才會覺得好一點,想避免成為「氣衰一族」,就應該防患於未然。
或許一般人無法改變大環境的工作型態,那麼至少在長時間加班後,進行一些低衝擊的放鬆運動,緩和的訓練運動對上班族常見的疲勞氣虛是有幫助的。目的在促進氣血流通,有助於加速累積元氣。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態,選擇適合的健身方法,不管是瑜伽、體操,或是常見的散步、慢跑、太極拳、劍舞、氣功……等,各種保健運動都好,以「少量多次」為原則,之後逐漸加大運動量及拉長時間為目標。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強迫自己連續性的從事劇烈運動,反而會更耗盡力氣。
「精、氣、神」對人體健康運行相當重要,三者的關係是:「精能生氣、氣能生神,所以人體以精為主,精足則氣充,氣充則神旺。」不管先天條件如何,想保持元氣滿滿,就得注重養生。黃建榮強調,氣血不能分,中醫說:「氣滯血瘀就是循環不好」,循環不好身體自然狀況百出,相反的,氣血調節好,就能滋補元氣,人生當然充滿健康與活力。
別做病識感不足的病人
最讓人憂心的是患者的「病識感不足」,即患者有可能因已經習慣現狀而不自覺,有時候在診間把脈後,對患者提醒氣虛應補氣,患者還回應無感者也大有人在。黃建榮提醒,氣虛體質如果不注意調養,極有可能演變成更嚴重的疾病發生,例如癌症。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5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