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偏頭痛有救了!臺灣團隊突破性發現血液生物標記,全球首度精準診斷邁向實現
字體
發佈日期:2025/07/22
瀏覽人次:3729 返回列表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頭痛是全球最常見的神經性疾病之一,盛行率約15%,女性患者為男性3倍以上。《全球疾病負擔研究》指出,它是1549歲人群第二大失能原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目前診斷多仰賴患者主觀描述,缺乏客觀生物指標或影像異常,臨床診斷困難;加上偏頭痛具有明顯的「發作期」與「非發作期」兩者交替,精準檢測的難度頗高。

 

四大研究機構聯手,開發偏頭痛血液檢測模型

臺北榮總聯手陽明交大、中研院與國衛院,歷時五年完成一項劃時代的偏頭痛研究,成功找出可透過血液檢測辨識偏頭痛狀態的微核醣核酸(microRNA)生物標記。這項成果已於20256月發表於國際神經科學重磅期刊《Brain》,為未來精準診斷與個人化治療開啟嶄新篇章。

 

研究團隊招募120名受試者(涵蓋各類偏頭痛及正常對照),進行次世代定序(NGS)技術分析血液中 microRNA 表現,並以197人獨立樣本驗證。結合個人基因風險分數,成功建立可準確辨識偏頭痛風險與活動狀態的預測模型,整體準確率超過九成。

 

微核醣核酸首度作為「偏頭痛狀態指標」

研究發現包括 miR-183miR-1307-5p microRNA 在偏頭痛發作期與平時表現明顯不同,能分別作為:

 

*疾病存在的生物標記

 

*發作時的動態指標

 

此外,這些分子也與雌激素與泌乳素等荷爾蒙傳導路徑有關,為偏頭痛與女性荷爾蒙變化之間的關聯提供重要佐證。

 

偏頭痛不再只能靠主觀描述

這項研究為偏頭痛患者帶來希望,也象徵神經科學診斷從「看不到」走向「可量化」的重要突破,開啟偏頭痛應用「液態切片(liquid biopsy)」的可能性——未來可望像抽血篩癌一樣,精準識別偏頭痛風險與病程變化。

 

 

臺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醫師指出,偏頭痛造成巨大失能,卻常被忽略,這次的發現是重大突破;台北榮總醫學研究部轉譯研究科主任陳世彬則說,全球少數能在發作期即時採血,並找到生物標記的實證研究。

 

而且透過大數據與多體學模型,這是首次達成90%以上的準確率;同時也解開女性易罹患偏頭痛的生物學機制,盼能成為醫師診斷與病患自我管理的重要工具。研究成果不僅登上全球知名的《Brain》期刊,也證明臺灣在神經醫學、生物資訊與轉譯研究的實力,團隊未來將持續推進臨床應用,讓這項技術真正服務病患、改善生活。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常頭痛別只吃止痛藥!營養師推薦「4大舒壓營養素」,從飲食改善偏頭痛體質
.頭痛吃止痛藥都沒效?小心是頸椎出問題 醫揪6大中鏢徵兆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