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汗水,登頂遠眺,群山環繞的壯闊美景總能洗滌身心。然而,當您拖著略顯疲憊的步伐下山,回到溫暖的家後,隔天清晨,腳跟傳來的陣陣刺痛,是否讓您美好的登山回憶蒙上了一層陰影?這很有可能就是惱人的「足底筋膜炎」或中醫所謂的「筋痹」、「骨痹」找上門了。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中醫師吳奕璇說明,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足底筋膜是一條厚厚的纖維組織帶,從腳跟延伸至腳趾,負責維持足弓的穩定性,並在我們行走或跑步時吸收地面的衝擊力。當這條筋膜因過度使用、不當受力或其他因素而發炎時,就會產生足底筋膜炎。
在中醫的角度來看,足跟痛多屬於「痹證」的範疇,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有關。長時間的勞損、外力損傷(如登山時的扭傷或過度摩擦)、以及體質虛弱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局部氣血瘀滯,筋脈失養,從而引發疼痛。此外,中醫也認為肝腎虧虛,筋骨失養,或風寒濕邪侵襲經絡,也可能導致足跟痛的發生。
足底筋膜炎的常見症狀?
最典型的症狀是早晨起床或久坐站起時,腳跟底部出現如針刺般的劇烈疼痛 ,就是中醫認為氣血瘀滯,經絡不通的表現,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可能會稍微緩解,但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又會加重。其他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
.腳跟底部有壓痛點
.腳底緊繃感,也就是中醫所謂的筋脈拘急
.疼痛可能會延伸至足弓
穴位按摩輔助舒緩
為了避免或減輕登山後足底筋膜炎或足跟痛的困擾,吳奕璇分享,除了西醫建議的方法外,還可以結合中醫的穴位按摩:
.湧泉穴
位置:位於足底前1/3處,當彎曲腳趾時,腳底會出現一個凹陷處。
功效:滋陰降火,疏通經絡,活血止痛,強筋壯骨,對於足跟痛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湧泉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痠脹為宜。
.太谿穴
位置:位於足內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滋補腎陰,強腰壯足,通經活絡,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足跟痛有幫助。
按摩方式:用拇指指腹按揉太谿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痠脹為宜。
.昆侖穴
位置:位於足外踝後方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功效:疏通足部經絡,活血止痛,舒筋活絡,對於緩解足跟及踝關節的疼痛有作用。
按摩方式: 用拇指指腹按揉昆侖穴,每次按壓約2-3秒,然後鬆開。雙腳交替按壓,每側可按壓3-5分鐘,以局部感到痠脹為宜。
★按摩注意事項:按摩時力度要輕柔,以局部產生痠脹感為宜,避免過度用力造成不適。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足底筋膜炎痛到受不了!醫激讚「4動作」有效舒緩:隨時都能做 沒事就勾腳吧
·「這4種情況」都會害你足底筋膜發炎! 醫示警:腳踝、膝蓋都可能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