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年有逾900萬起骨鬆性骨折發生,全球每3秒就有1人因骨質疏鬆症而骨折,髖骨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一年內大約有40%無法自行走路,60%病患需要協助;而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區第1名,全世界9名。
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指出,50歲以上,每3名女性就有1
髖骨骨折,1年死亡率高達20%
汐止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任劉哲瑋表示,骨質疏鬆症最直接影響就是骨折,骨折會引起嚴重疼痛,影響病患的生活品質,常見骨折部位為脊椎骨、髖骨、手腕,其中又以髖骨骨折最為嚴重,病患無法自由行動,嚴重甚至殘疾而長期臥床引發感染,髖骨骨折常會引起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而脊椎骨折者除了引起背痛、駝背、身高變矮,嚴重則會影響肺功能及消化系功能,甚至造成死亡。
一旦發生髖骨骨折,往往造成失能狀態,需要他人的協助照護,也喪失自主活動能力,甚至會增加死亡的風險。根據國內統計資料顯示,男性髖骨骨折病患在一年內的死亡率為22%,女性則為15%,相較於同年齡者平均死亡率高出許多。
50歲之後,骨質加速流失
劉哲瑋表示,人體骨質大約在20歲至30歲會達到最高峰,30歲之後,隨著年齡增長而骨質逐漸減少,每年骨質流失約0.5~1%;50歲開始,骨質流失更加快速,每年流失約1~3%。
尤其女性骨質流失速度又比男性快,罹患骨質疏鬆症年齡更比男性提早10歲。對骨頭而言,骨細胞需要性腺激素的滋養,才能維持正常的骨質流失與建構的平衡;因為女性停經後,體內女性荷爾蒙急遽減少,蝕骨細胞活性大幅增加,骨質流失速度會加快,每年骨質可以流失2~3%。
罹患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風險高
此外,骨質也與肌肉量多寡互相關聯,根據國外研究發現,男性罹患肌少症,骨質疏鬆症風險較一般人高3倍,而女性更高出12.9倍。
骨質疏鬆症為骨頭的力量下降,表示骨頭的密度及品質不良,可能使骨折的風險上升;肌少症則為骨骼肌肉質量的流失,以及力量或功能性的下降。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病患常常也同時患有肌少症。
劉哲瑋說明,負重運動的阻力性、衝擊性動作,如肌力訓練,可以刺激骨細胞活動,提升造骨細胞的活性,增加骨質緻密的密度,同時減緩蝕骨細胞的作用,降低骨質流失。因此,有運動習慣的人肌肉量比較多,可以減少骨質的流失,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也較低,建議從年輕時就要多運動,讓身體存下更多的骨本。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中風復健愈早開始效果越好!!1原因讓很多患者中途放棄;生活自理是復健最大目的ft. 王柏堯(台北榮總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復健不是痠痛、中風患者才需要嗎?癌症為什麼要復健?什麼是癌症復健?ft王柏堯 (北榮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