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48歲工程師腹脹血便拖三個月,健檢揪出大腸癌,醫:年輕族群警訊已到
字體
發佈日期:2025/11/26
瀏覽人次:3047 返回列表

48歲的林先生近來因工作忙碌,時常感到腹脹不適,偶爾出現血便,但因沒有慢性病,也無家族史,自認生活作息良好,只是偏好紅肉,因此一直將不適歸咎於消化不良或痔瘡出血。症狀遲遲未改善,連續兩、三個月都未好轉,直到接受健康檢查才發現。

 

經醫師評估後安排無痛腸胃內視鏡檢查,結果發現大腸內有一顆大型腫瘤,幾乎佔據腸道三分之二,進一步病理判定為大腸癌,所幸因提前介入治療,腫瘤仍有明確治療方向。

 

大腸癌呈現「年輕化」趨勢

肝膽胃腸科醫師梁程超指出,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癌症發生率前段,且呈現「年輕化」趨勢。臨床上不少四、五十歲上班族,因久坐、外食頻繁、蔬果攝取不足、紅肉過量,加上欠缺定期檢查,忽略早期症狀,成為高風險族群。

 

梁程超提醒,大腸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但若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腹脹、血便、排便變細、體重莫名下降等情況,且持續超過三週,就應儘速就醫。

 

45歲以上民眾,應做定期篩檢

他也提到,AI 輔助腸胃鏡已成為重要偵測工具。AI 系統能在內視鏡檢查中即時辨識微小病灶、瘜肉與可疑組織,降低因視覺疲勞或角度限制而漏網的風險。研究顯示,AI 介入可有效提升腺瘤偵測率,有助於找出早期大腸癌。

 

梁程超呼籲,45歲以上民眾,尤其是長期外食、偏好燒烤與紅肉、壓力大且久坐的族群,務必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檢。包括糞便潛血檢查與必要時的腸胃鏡檢查,都能有效提前發現問題。年末聚餐多、飲食易失控期間,更應注意長期的消化不適,避免忽略可能的大腸癌警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降低遺憾的關鍵。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
胃腸道基質瘤是胃癌嗎?胃痛、腹脹、吃一點就飽,可能是警訊!
.<讀者來函>吃冷飯、隔夜飯,可對抗大腸癌?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