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全文詳見

文∕陳詩婷
除了透過飲食讓自己慢老之外,生活上的一些小改變,養成好習慣,也可以老得慢一點。
現代人追求速度,時間就是金錢,但是,匆匆忙忙的過日子,沒有將珍貴的時間留給自己,結果便是身心靈不協調,不但疾病叢生,也會老得比較快。
好習慣1:通勤時間發呆看景物
忙碌的現代人,是不是連通勤時間也拿來滑手機、看書呢?其實若能在此時抽空看看身旁經過的景色,就能有效率的從忙碌的生活壓力中抽離,幫助我們將人生的視野變寬,反而有助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並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這是慢活生活的第一步。
諮商心理師許皓宜說,在她的臨床經驗中,經常碰到生活忙碌、壓力過大的病患,這些人的通病就是捨不得將時間留給自己,閒不下來,認為寶貴的時間就應該做「正事」。所以,就連搭捷運、搭公車的通勤時間也拿來做所謂的正事,也許是回封客戶的郵件,也或許是與同事連線處理公司的事務,或者是滑滑手機打電動,將生命中的視野通通擺在所謂的正事上。這樣的人,長期下來容易窄化自己的人生視野,碰到難題,經常陷在問題的漩渦裡。
許皓宜分享,她曾經治療過一位中年女性,因為兒子娶媳婦後便常常不回家,原本擺在兒子第一順位的媽媽,卻因為媳婦的到來而成了第二順位,讓這位媽媽很不開心,便將所有問題的苗頭都指向了她的媳婦,所以婆媳問題很嚴重。每次兒子媳婦一回家就擺臭臉,所以,家庭關係也越來越糟;因為媽媽沒有主控權,也無力改變現況,於是變得很憂鬱,這就是一種人生視野窄化的現象,永遠只看到別人的問題,不知道問題出哪裡。
「因為現代人平時生活真的太過忙碌,要抽出時間來旅行,根本沒有時間,所以,藉著上下班通勤的時間,來場與自己對話的小旅行,這是讓人生視野變寬的第一步。」許皓宜說,這是自己經常提醒自己的慢活訣竅,只要一上交通車,堅持不看手機也不看書,將視野擺在週遭的景物,藉著去感受週遭景物的世界,想像自己遠離城市的喧擾,享受另一種視野帶給自己的感覺,藉著轉化自己的心境,反而容易以不同的視野看待,並解決困擾已久的問題。
好習慣2:跟著脈搏調整呼吸
人活著就得呼吸,但呼吸的快慢、深淺,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如何學著緩慢的呼吸,則是慢生活的第二步。
為了調整自己的呼吸頻率,不少人還花了大把錢,就為了學習呼吸。不過,在大部分人的觀點裡,呼吸不就跟吃飯一樣,是人的本能反應,為什麼還要學?沒錯,呼吸是本能反應,但在忙碌匆促的環境中,人們的呼吸速度越來越快,焦慮感也越來越重,如何學習有品質、有效率的呼吸,甚至藉著呼吸獲得身心靈的平衡,就顯得非常重要。
然而,要花時間學坊間經常聽到的淨化呼吸法、勝利呼吸法等功法,對忙碌的現代人仍然有難度。許皓宜就分享一項心理學很簡單的「心律呼吸法」,也就是跟著自己的脈搏節奏來呼吸,有助放鬆、穩定自己的情緒。許皓宜說,自己在感到緊張時,就會使用心律呼吸法來調整呼吸,放慢自己焦躁的情緒。
心律呼吸法是一種經過國外許多醫學研究證實,可在數分鐘內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的技巧,學習起來也相當簡易,一般人只要花10分鐘就可學會,更不必擔心任何副作用的產生。
【心律呼吸法】
步驟1→
找到一個有秒針的時鐘或手錶。接著在靜止的狀態下,由自己的手腕或頸部感覺脈搏的跳動,默數1分鐘內,心跳速率是多少?
步驟2→
˙每分鐘心跳速率低於60下者,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心跳每跳4下,就做1次深深的吸氣,心跳再跳4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吐氣,數著「1、2、3、 4、1、2、3、4」。
˙每分鐘心跳速率介於61~80下者,心跳每跳6下,就做1次深深的吸氣,心跳再跳6下,就做1次深深的吐氣,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數著「1、2、3、4、5、6、1、2、3、4、5、6」。
˙每分鐘心跳速率高於81下者,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心跳每跳8下,就做1次深深的吸氣,心跳再跳8下,就做1次深深的吐氣,數著「1、2、3、4、5、6、7、8、1、2、3、4、5、6、7、8」。
步驟3→
連續重複(步驟2)3~5分鐘,持續一段時間,可以發現能調整自己的自律神經,就連緊張焦慮的情緒也不容易出現。
好習慣3:慢嚼好處多
慢活第三步「慢嚼」。吃飯細嚼慢嚥,不僅能有利食物在腸胃道的吸收,也可以防止發胖的機會。事實上,許多研究指出,吃飯如果能夠細嚼慢嚥,唾液會分泌一種使人保持年輕的物質,稱為「腮腺激素」。腮腺激素能強化我們的肌肉、血管以及結締組織,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約到了30歲左右,能夠大量分泌腮腺激素的耳下腺便開始慢慢萎縮,而要活化它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咀嚼。
因為咀嚼這個動作可以刺激耳下腺,從而促進腮腺激素的分泌,讓血管及皮膚等組織維持良好的彈性,即使上了年紀,面容也會比較年輕。除此之外,慢慢咀嚼食物還有助體內胰島素的分泌,可以調解糖的代謝,從而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日本的研究更發現,細嚼慢嚥食物除了讓人老得慢之外,還能夠提升記憶力。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在研究中指出,受試者咀嚼2分鐘食物,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就比平常增加了30%。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是咀嚼這個動作能夠刺激腦部的海馬迴細胞,從而幫助我們的思維與記憶能力,預防老人失智症。
那麼,每吃1口飯,大約要咀嚼幾次為佳呢?據日本岐阜大學的咀嚼學會專家表示,1口食物在嘴裡至少經20次咀嚼,才能得到唾液給我們帶來的恩惠,如果能達到30次更好;倘若狼吞虎嚥的習慣已經養成了,要一下子改為細嚼慢嚥的確有難度,這些族群不妨可以在食物中,增加需要咀嚼多次的食物,比如各種蔬菜、白菜、香菇等食物,不僅營養成分高,也藉此慢慢體會「嚼」的節奏,讓生活越嚼越好。
好習慣4:找出使你快樂的顏色、氣味及音樂
心理學的研究指出,每個人天生對某種特定的嗅覺、視覺及聽覺,容易產生愉悅的感覺,若想要使大腦停留在快樂的感覺,不妨可以藉著找出屬於你的味道、顏色及音樂。
許皓宜說,黃色及綠色是心理學認為快樂的顏色,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只要接觸到綠油油的草原容易變得愉悅的原因;而藍色則是屬於沉穩、憂鬱的顏色,所以,辦公室的隔板桌椅,幾乎都以藍色系為主,經常接觸藍色的人,生活相對也會比較緊張。若要放慢腳步,不妨可以經常接觸大地色系,比如黃色、綠色、橘色、棕色等顏色,自然而然就會讓人慢下來,生活步調慢慢來,才不會老得快。
至於味道或音樂,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許皓宜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去尋找自己的味道及音樂,尋找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發現聞了某種味道或聽了某種音樂,內心自然而然就能放鬆下來,那就是屬於自己特定的味道及音樂。
許皓宜分享,曾經幫助一位患有躁鬱症的媽媽找出放慢腳步的方法,結果發現,讓她放慢腳步的味道,就是兒子剛洗完澡毛巾的味道,所以只要這位媽媽一感到急躁,拿出兒子毛巾的味道聞一聞,很快就能恢復平靜,生活節奏也因此能放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