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年輕人常見3大膝蓋病痛
字體
瀏覽人次:153905 返回列表

 

不只是老年人,年輕人也會發生膝蓋疼痛毛病!最常見膝蓋骨的臏骨軟化、半月軟骨破裂及韌帶拉傷等問題,造成膝關節受傷疼痛。

 

文∕林心平 

 

臏骨就是膝蓋骨,別看小小的膝關節卻須承受全身重量,年輕人如果長時間激烈跑步、經常上下樓梯、蹲跳、打球運動等,易致膝蓋內的組織摩擦、軟骨壓力變大,造成「臏骨軟化症」,影響日常活動。

 

位於膝關節軟骨間的半月板,外觀猶如烏魚子的半月軟骨,以及運動韌帶拉傷,也都是年輕人常見的膝關節受傷原因。醫師表示,當膝蓋有鎖住感或久坐腿酸軟,小心恐是「腳頭烏」受傷警訊,應趕快就醫,以免勇健膝變成軟腿腳。

 

<傷膝病1>臏骨軟化症

年輕女性、運動員最易發生

●上班族女性→久坐引起

「膝蓋長時間壓力大是造成臏骨軟化症主因。」台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劉文俊說,膝蓋臏骨與大腿股骨關節,若長時間承受極大壓力,易致臏骨上的軟骨硬度不足,造成臏骨軟化症。門診常見許多上班族女性,因久坐34小時不動,膝蓋長時間彎曲呈現90度;或盤腿、跪坐地板;來回上下樓梯;平時又缺乏運動,大腿股四頭肌肌力不足,容易導致膝蓋軟骨負擔加劇。

 

●愛跑步女性→關節過度使用

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主任、運動醫學會理事許宏志說,通常臏骨軟化症患者以45歲以下的年輕女性居多,主要原因包括女性骨盆較男性寬,所以女性跑步時,膝蓋內的組織較易摩擦受傷。一旦長時間跑步,參加全馬42公里或半馬21公里的路跑活動,關節使用過度或不當使用,甚至帶傷上陣咬牙硬跑,都會造成臏骨軟化症惡化。

 

●愛穿高跟鞋女性→重心前傾而膝蓋負重增加

「愛穿高跟鞋女性,也易發生臏骨軟化症。」劉文俊說,因高跟鞋的重心前傾,對臏骨的壓力較大,一旦穿著高跟鞋跑步或上下樓梯,此時膝蓋承受的重量是正常的6倍,易致年紀輕輕的女性就有臏骨軟化問題。

 

由於膝蓋臏骨是連結大腿的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腱的樞紐,許宏志解釋,如果臏骨出現偏移,此時大腿內外側受力會不平均,臨床經驗上,以外上偏移居多。

 

●運動姿勢錯誤的人→膝部及腿部受力不均

其實運動的方向順序與動量有一定規律,如走路多數人是左手右腳、右手左腳的慣性、稱之為「動力鏈」。許宏志說,一旦動力鏈不規則,會造成其上關節過度使用,膝蓋內軟組織長時間摩擦,膝部受力不均情況惡化,引發臏骨內軟骨磨損,腿部受力不均時,也會導致前膝疼痛,或膝蓋負重時痛感加劇,久坐或長時間蹲爬跑姿勢下,膝蓋容易酸軟。

 

●運動員罹患率高→女性運動員比男性高2

基本上,運動員罹患臏骨軟化症的機率遠較一般人高,尤其女性幾乎是男性的2倍。許宏志引用醫學期刊統計結果表示,女性運動員的臏骨軟化症盛行率為20.1%,亦即每5人就有1人有臏骨軟化症問題;至於男性運動員盛行率僅11.6%。不過,若一般人罹患臏骨軟化症,男女盛行率的差距較不明顯,男性4.92%、女性5.61%

 

X光檢查Q角度

臏骨軟化症的檢查方式可做膝蓋X光的側面照、參考「Q角度」、雙腳平放時臏骨是否有往內外側上方偏移做判定。許宏志解釋,Q角度是指骨盆外側到膝蓋連線及膝蓋到小腿連線的夾角,當Q角度越大,越易發生膝蓋內外受力越大,容易產生膝關節炎與臏骨軟化症等問題。

 

雖然臏骨軟化症不會影響膝蓋的活動角度,但只要維持蹲坐跑爬的同一個姿勢太久,就容易出現前膝疼痛酸軟等症狀。劉文俊建議,經常久坐的學生或2030歲的女性上班族,最好每天運動30分鐘,同一姿勢不可超過50分鐘,記得每隔1小時,一定要變換姿勢。

 

物理治療緩解酸痛

想改善臏骨軟化症的膝蓋酸軟不適,劉文俊說,臨床上多以保守治療為主,患者一般接受適當的物理治療就會緩解,若酸痛症狀未改善,嚴重時還需配合服用消炎消腫藥物。

 

<傷膝病2 >半月軟骨破裂

外傷最易發生,關節腫痛、鎖住感、腳無力

除了臏骨軟化症,半月軟骨破裂也是年輕人常見的膝蓋問題。劉文俊表示,半月軟骨破裂多是外傷引起,像是車禍、打球受傷、意外跌倒、誤踏水溝蓋扭傷等。半月軟骨損傷也可能是先天性因素引起,或年紀大出現嚴重退化性關節炎所致。

 

一般而言,半月軟骨受傷的主要症狀包括關節腫痛、關節積水,患者活動時還會聽到關節雜音,活動範圍也會受到局限,包括關節伸不直或無法彎回等。「緊卡不能動的症狀明顯。」劉文俊說,半月軟骨破裂的人經常會有關節被鎖住、不能鬆開的緊痛感覺,甚至關節活動至少要510分鐘才能逐漸緩解。

 

許宏志也說,鎖住感、走路突然軟腳、上樓梯時膝蓋痛、關節僵硬腫痛等,都是門診半月軟骨破裂患者的常見症狀,通常以內側半月軟骨受傷機率較高。基本上,50歲以下患者多以急性疼痛為主,尤其是腫痛;至於年紀大患者則以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半月軟骨撕裂傷居多,主要是年紀大、膝蓋軟骨較脆硬容易裂開,出現關節鎖住感或膝蓋軟腳無力。

 

打球、跑步等運動傷害最大宗

據統計,40%的運動傷害都與膝蓋損傷有關,其中10.8%為內側半月軟骨受傷,外側半月軟骨僅占3.7%。許宏志分析,打網球及跑步等運動不當或傷害是造成內側半月軟骨傷害的主因,至於外側半月軟骨受傷多跟體操及跳舞有關。

 

關節縫隙觸摸、彎腳、MRI檢查

由於半月軟骨破裂易致關節積水腫脹,醫師會沿著關節縫隙觸摸檢查,是否有壓痛感;或讓患者接受仰躺彎腳檢查,配合小腿內外轉動;或患者趴著、腳向後彎,背面猶如90度的L型,醫師將腿部上拉及放下檢查,若有疼痛感,就可能是半月軟骨縫隙裂開或破裂。

 

內視鏡修補或手術部分切除治療

劉文俊說,半月軟骨破裂須透過「磁振造影(MRI)」檢查,因半月軟骨又分內側及外側,求診個案雖以內側半月軟骨的受損較多,但內側23的半月軟骨屬於無血液區,無法透過內視鏡修補,一旦受損嚴重只能手術部分切除;至於外側13的半月軟骨因有血液供應,患者可先接受內視鏡修補治療,或選擇手術部分切除。

 

<傷膝病3 >韌帶拉傷

球類運動最易發生,常見前十字韌帶受傷

年輕人運動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膝蓋韌帶拉傷意外,尤其愛打籃球的年輕男性更是門診個案大宗,大多是運動不慎,導致前、後、內、外側的4個部位韌帶拉傷。基本上,膝蓋韌帶可分為前十字韌帶、後十字韌帶、內側韌帶、外側韌帶,其中又以前十字韌帶的受傷機率最高。據統計,前十字韌帶拉傷盛行率約20.3%,其次是內側韌帶7.9%、外側韌帶1.1%、後十字韌帶0.65%

 

韌帶拉傷的性別分布,男性是女性的 2倍以上,男性患者68.1%、女性31.6%。許宏志說,當運動過程聽到「啪」一聲,然後膝蓋腫痛、按壓也會疼痛,可能是後十字韌帶拉傷,會有鬆、空、疼痛感覺;至於前十字韌帶拉傷,較易出現關節積水,且關節活動度及彎曲度容易受限。

 

「打籃球的跳躍後著地動作,常是前十字韌帶拉傷的主因。」許宏志觀察,運動類型會造成不同部位的韌帶受傷,像是籃球或手球射門、排球運動,較易造成前十字韌帶拉傷;而運動碰撞或柔道抓摔握姿勢,還有滑雪、溜冰等運動,容易導致內側韌帶受傷;打網球及體操則會造成外側韌帶拉傷;手球及躲避球較易發生後十字韌帶受傷。

 

膝蓋彎曲、抱小腿、MRI檢查

要確認前十字韌帶有無受傷,患者膝蓋可先彎曲45度,讓醫護人員可將膝蓋推往小腿方向下壓,檢查前十字韌帶有無鬆動。另外,患者雙手抱住小腿動作,想像自己將抽屜往前拉姿勢,把膝蓋往醫師方向拉,亦是檢查前十字韌帶的方法。如果要檢查後十字韌帶,也同樣是雙手抱住小腿姿勢,但膝蓋方向須往後推。

 

劉文俊表示,交通車禍、運動傷害、意外跌倒、打籃球跳躍、踢足球不慎相撞或跌倒等,都會造成膝蓋血腫劇痛或無法動彈,活動力受限,甚至痛到必須用拐杖才能行走。

 

嚴重手術治療、輕微採保守治療

基本上,韌帶拉傷會進行磁振造影(MRI)檢查,通常治療前、後十字韌帶會以手術為主,但內、外側副韌帶則需根據受傷程度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若屬於第1度及第2度的輕微韌帶拉傷,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像是復健及輔具使用等;若是較嚴重的第3度及第4度,則以手術治療優先。

 

簡易自我判斷膝蓋哪裡出了問題?

臏骨軟化症、半月軟骨破裂、韌帶拉傷等膝關節問題,民眾可根據性別、年齡、運動型態及運動中的膝蓋受力樣子等,簡易判斷膝蓋到底哪裡出了問題。許宏志指出,像30歲愛跑步的女性,膝蓋痛可能是臏骨軟化症引起;如果是經常打籃球的男性,膝蓋問題多跟十字韌帶拉傷有關;若有一名55歲男子,主述最近上樓梯會腳軟、膝蓋疼痛,常感覺膝蓋卡卡鎖住,應考慮是半月軟骨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膝關節受傷一般會以非手術的保守治療為主,但根據「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公布最新治療指引指出,應做強化大腿股四頭肌的肌力訓練、游泳復健、體重控制,把復健運動融入到生活中,如走路戴計步器,而非刻意額外花時間運動,其對關節炎的治療效果較好,且也容易持續進行。

 

減重5%+復健運動 治膝傷最有效

民眾自行在家所做的復健運動,對於改善膝關節症狀較有效且可行性高,它不受天氣、其他人因素影響,自己一個人在家就可以做復健。另外,體重控制也可以讓膝關節的負荷減少,許宏志強調,適度減重可大幅降低膝關節負荷,「20週內減少5%體重,比所有其他治療更有效。」

 

關節炎保守治療須涵蓋「藥物」及「非藥物」的雙重方式,許宏志說,根據「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學會(OARSI)」及「英國國家健康與照護研究卓越研究院(NICE)」、2011年「日本骨科醫學會高峰圓桌會議(JOA)」建議,目前最新關節炎治療,除了透過物理治療師協助,患者也需配合復健工作,並適時使用拐杖、助行器等輔具,平時做一些關節強化、活動關節度及常規有氧運動,都是膝關節復健的不錯選擇。

 

為預防跌倒意外發生,不少關節發炎患者會使用護膝,但許宏志說,無論歐美或日本研究都發現,使用拐杖對於膝關節的穩定效果較護膝來得好,且挑選適合鞋子及鞋墊對於膝關節的保護也相當重要。

 

改善膝關節痛,熱敷、貼布效果最好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以為電療有助於膝關節疼痛緩解,事實上根據國際骨關節研究學會及日本骨科醫學會專家會議結論,電療效果反而不如熱敷來得好,熱敷對於改善關節炎疼痛較有幫助。

 

「關節炎治療不是藥吃得越多越好。」許宏志強調,患者必須依據症狀來選用最低劑量的傳統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像是環氧二基抑制劑(COX-2),而並非過量服用一堆傳統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

 

有趣的是,不少關節炎患者會在膝蓋直接注射類固醇,或在患部塗抹辣椒素、使用抗發炎貼布來緩解疼痛,事實上不同治療方式,對膝關節炎疼痛的緩解也會有差異。許宏志說,對於單純性骨關節炎,貼布的止痛效果會較口服抗發炎藥來得有效;而口服抗發炎藥也較類固醇針劑注射有效,也就是說,貼布效果最好,其次是口服藥,最後才是針劑注射。

 

重拾勇健腳頭烏,打玻尿酸、PRP、類固醇最速止痛

改善膝關節問題,除了用類固醇針劑注射,近年坊間相當流行在關節注射玻尿酸或PRP,或吃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品來保養膝關節。根據最近醫學研究指出,對於膝關節炎的治療,日本人以玻尿酸注射的效果最好,其次是注射類固醇,最後才是吃葡萄糖胺;歐美國家患者卻是類固醇注射的效果最優異,其次是玻尿酸注射,最後是食用葡萄糖胺。由此可知,葡萄糖胺或軟骨素等保健品,對關節炎疼痛的緩解效果有限。

 

一旦膝關節嚴重退化,透過復健及藥物治療也無法改善,這時就需採取積極的手術治療。許宏志說,關節嚴重退化患者,除了置換人工膝關節,也可採取高位脛骨截骨術、關節鏡修復術等方式,透過復健、手術的多元治療,年輕人也有機會擺脫膝關節卡卡困擾,重拾勇健的「腳頭烏」。

 

 

【本文摘自 常春月刊392期】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