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為何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想太多還是不足? 臨床心理師曝背後心理
字體
瀏覽人次:6393 返回列表

 

「當時真的撐不下去了,每天都逼自己讀完大學,但腦中都是痛苦的想法,明明是本來覺得很簡單的上課,都悶到沒辦法去,也唸不下書,更怕被發現。」一位憂鬱症患者描述著過去的抑鬱症狀,這並不是他「沒毅力」,而是心智經歷著難以違抗的生理失調,讓原應能做到的事困難重重。

 

難以了解精神疾患 多認為是鑽牛角尖

 

成大醫院精神部劉柏志臨床心理師指出,相較於身體疾患,大眾對精神疾患常有如「一定是你想太多,想開一點就好啦!」、「會得精神疾病,是因為不知足!」等冷眼旁觀的回應。這是因為難以了解精神疾患外顯行為的背後原因,難以了解患者的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並非只是鑽牛角尖或不肯努力。

 

精神疾病牽制腦、生活 心理衡鑑推測病因

 

劉柏志臨床心理師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牽涉腦部功能和生活方式的系統疾病,有其腦部病理,且和生活表現交織複雜的關係。雖難依據單一簡約的檢查或描述做出診斷判斷,但臨床心理師能藉由「心理衡鑑」,應用行為觀察、會談、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等,考量主觀症狀及客觀徵象,釐清推測可能的病理,在互動中檢視各種因素,形成醫療角度理解。

 

心理治療 讓受傷的心靈能被療育

 

依據心理衡鑑形成的理解,接著會針對患者的病況進行「心理治療」,如:聚焦問題應對方法的認知或行為治療,或聚焦生活態度重塑的精神動力、人本與現實治療等。劉柏志臨床心理師說明,在治療中的強心健腦練習、及抒發回饋思辨中,逐步培養合宜的生活技能、拼湊安適的生活態度。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45-64歲中年男性自殺率高! 專家曝「自殺3大心態」:一通電話能救命
·疫情衝擊!無薪假、失業心情鬱卒? 「7心態中5」小心失志症候群上身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