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發炎就是感染?藥別吃錯
字體
瀏覽人次:33506 返回列表



【內容出處:常春月刊 420期】

文/蘇湘雲

 

發炎、感染都是常見現象,但兩者大不相同。發炎是一種身體免疫反應,而感染則是指外部細菌、病毒等微生物侵入人體。

 

發炎是身體免疫反應,不一定是感染造成

 

國泰綜合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表示,當身體受到感染時,往往會產生發炎反應,但發炎反應不一定是感染造成。「發炎並不是壞事,這是身體遭遇外來威脅時的自我保護機制。」在身體自我修復過程中,便會產生發炎反應,使得發炎部位變紅、變腫、發熱、疼痛,以及發生機能障礙等現象。

 

發炎、感染的確常被混淆。馬偕紀念醫院內科部感染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威勝指出,運動也會造成身體發炎,在運動過程中,肌肉組織可能受傷、受損,運動過後,全身還會產生發炎反應,包括體溫上升、心跳及呼吸加速、體內白血球上升等現象,與敗血症有點類似,但此時並沒有細菌、病毒感染。除非有細菌、病毒等入侵,才需要積極診治。

 

當身體急性發炎時,是否需要用藥治療?王威勝表示,發炎症狀多半兩、三天就會改善,屬於身體自然修復,即使不吃藥,身體也會復原,若使用消炎、止痛藥,則只是讓身體舒服一點,晚上睡覺可能比較安穩,不致因疼痛而影響睡眠。當身體產生發炎反應時,首重避免傷口感染,一旦現感染,情況就會更複雜、更棘手。

 

發炎反應分內源、外源兩大類

 

發炎依據發生原因,分成內源性、外源性。身體免疫系統異常所造成的發炎反應,便屬於內源性,就好像「內亂」般,例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細胞會攻擊身體正常組織,進而引起發炎反應。

 

細菌、病毒、微生物、寄生蟲感染引起的發炎反應,則屬於外源性。除了感染,化學性傷害、物理性傷害、灼傷、車禍受傷等,也都可能造成發炎反應。崔可忠認為,若是遭遇外來威脅而引起發炎反應,屬於正常免疫反應,身體也正進行修補工作,並不需要特別用藥來抑制發炎反應。

 

長期使用類固醇,會降低免疫力

 

對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來說,發炎現象並非好事。崔可忠指出,身體長時間發炎,免疫細胞不斷攻擊正常組織,器官機能就容易受到損害。治療自體免疫疾病,坊間有不少藥物可供選擇,但並非所有藥物都是針對發炎反應做治療。

 

現在的治療藥物,以類固醇、生物製劑為主,崔可忠解釋,類固醇不只會抑制免疫系統作用,長期使用會引起水牛肩、月亮臉等副作用,用藥者的免疫能力也會變差,黴菌、細菌便趁虛而入,感染機率也就大幅增加,因此,這類藥物不能濫用,以免造成後續問題。

 

消炎止痛藥吃太多,會傷腎

 

抗發炎藥物當中,「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常被廣為使用。這類藥物並非聚焦於發炎反應,主要是在減輕發炎反應所造成的紅、腫、熱、痛等不適症狀。崔可忠表示,此類藥物較不會抑制免疫系統,自然也就不會產生免疫力下降問題,不過,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還是會傷腎,必須追蹤腎功能變化。

 

生物製劑有助緩解發炎反應

 

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藥物當中,生物製劑也能緩解身體發炎反應,其作用標的更為精準,主要是針對特定免疫細胞,影響的是產生發炎反應的源頭,因此較不會有使用類固醇類藥物的副作用。目前像乾癬、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有生物製劑可供使用。

 

有些民眾產生發炎反應時會發燒,當使用退燒藥時,也不會抑制發炎反應,純粹就是以退燒為主。身體一旦有長期反覆發生的發炎反應,民眾就得尋求專業醫師建議,重點在於找出發炎背後真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也較不會因長期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物而傷害腎功能,並引起其他藥物副作用。

 

不同感染源,治療用藥大不同

 

至於感染疾病,像感冒、流感等多為病毒感染,其他感染問題還包含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當治療細菌感染,就得使用適合抗生素;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則很少,流感患者使用的克流感、瑞樂沙等,便屬於抗病毒藥物,這類藥物皆為「神經胺酸酶抑制劑」(Neuraminidase Inhibitors)類藥物,可幫助抑制A型、B型流感病毒,避免流感病毒在宿主細胞擴散。

 

在真菌感染方面,以黴菌感染占多數,目前有些抗黴菌藥物可供選擇。王威勝表示,黴菌感染多出現於皮膚表面,一般健康族群體內很少出現黴菌感染,只有像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愛滋病患者等免疫功能過於低落的族群,才比較容易產生黴菌感染。患者本身免疫力就很差,一旦血液出現黴菌感染,死亡率就大幅上升,血液中長黴菌的患者,過去死亡率高達70~80%,近年來抗黴菌藥物選項增多,死亡率已下降至50%。

 

在台灣,前幾年寄生蟲感染人數日漸下降,不過王威勝在門診中觀察到,因為東南亞等地外來人口增加,有些寄生蟲感染病例有增多趨勢,所幸台灣在寄生蟲治療方面,成效不錯,提醒民眾出國時要多注意寄生蟲威脅。

 

抗生素治療感染症,不可擅自停藥

 

治療全身性感染症時,若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藥物,療程多需要7~14天;但如果是泌尿道感染,用藥時間可能為5~7天。不過,用藥時間長短會依細菌、病毒兇惡程度、患者病情狀況進行調整。
 

王威勝叮嚀,患者接受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治療時,一定要確實遵照醫囑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減藥,否則細菌、病毒很容易產生抗藥性,往後治療就會更加困難。

 

免疫力健全,避免細菌或病毒入侵

 

無論面對的是細菌或病毒,還是真菌感染,多需要仰賴身體免疫力,發炎反應就好像用火攻,殲滅外來禍患。若要維持身體免疫力健全,飲食、運動、睡眠、紓壓等都是重要環節。

 

崔可忠建議,補充維生素C、鋅等礦物質,有助於維持免疫力,平常睡眠也要充足,更要有規律運動、紓壓,當外來細菌、病毒入侵時,身體才有本錢防禦,阻止細菌、病毒進一步作亂。

 

王威勝提醒,部分類型的流感、肺炎鏈球菌、帶狀皰疹病毒等,目前都有疫苗可以施打,年長者、免疫力低下病患、嬰幼兒等流感、肺炎鏈球菌高風險族群,建議注射疫苗,讓身體產生抗體,以減少感染重症風險。

 

以流感疫苗來說,越多人注射流感疫苗,對社會而言,越能產生群體免疫效應,對於個人而言,打了流感疫苗,即使感染流感,症狀也會輕微許多。除了注射疫苗,民眾想預防病毒、細菌感染症,平常也要勤洗手,當身體疑似出現感染症狀時,更要避免進出公共場所,以保護自己、保護其他民眾。


加入常春月刊LINE@好友,即享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體內發炎疾病多,吃對食物來抗炎
住院不洗手,容易被感染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二年24期,優惠價3,6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