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醫學名詞叫做「畏懼症」(Phob ia),也有人翻譯成「恐懼症」,這是很普遍的病症,例如臨床上常見的社交畏懼症,病患社交能力很弱,只要上講台面對大眾,就開始臉紅脖子粗,手不知道要放哪邊。
畏懼症 多與童年記憶有關
畏懼症很重要的特色是,會幻想可怕的情景,例如有人會害怕馬桶,是因為想像沖馬桶時,自己也會被一起沖下去,而產生萬分恐懼的心。通常醫師探討病患畏懼症的病因,都會從病患的童年記憶開始翻閱,可能是小時候跟父母親互動的某個狀況,讓病患產生不高興或害怕的景象。
例如臨床上有個案例,病患很怕死豬,特別是整隻趴著的狀態,後來經過長時間 的了解,推斷出跟她童年的記憶有關。某一天晚上,她跟爸媽去參加一場廟會,由於小孩天性調皮,爸媽為了管教她,就指著桌上那隻趴著的死豬跟小女孩說:「妳再這麼壞,我就讓妳像那隻死豬一樣!」並且帶著小女孩走近死豬,來達成恐嚇的效果,從此以後,死豬變成了她的噩夢。
另外,空間幽閉症也是畏懼症的一種,有些人在電梯裡、捷運內、隧道或是飛機上,會產生快要窒息的感覺,而且非常焦慮。
畏懼症有身心症狀 兩者影響大
然而,畏懼症的症狀分成身體症狀和心理症狀。以身體症狀而言,通常會出現冒汗、顫抖、身體忽 冷忽熱、心跳加速、呼吸困難、手腳麻痺、胃部不舒服、頭昏眼花、昏倒等,症狀的發生,取決於是患者本身哪一個部位比較敏感,例如有的人頭部比較敏感,就會覺得頭很暈、頭昏眼花,快要昏倒了;有些人胸部比較敏感,就會覺得胸口很悶,好像有人掐住脖子,已經不能呼吸了;還有一種是腸 躁症,當感覺到很焦慮的時候,就會一直拉 肚子,這些都是自律神經失調產生的症狀。
心理症狀則會出現思維不清晰、感覺很虛幻、有窒息感、害怕即將死去也害怕失去控制、失去理智、對恐懼的事物跟情境會極力的迴避,而且患者完全無法控制這種畏懼感。
邊緣系統 導致害怕油然而生
其實,感覺到焦慮、害怕或是不快樂,都跟「邊緣系統」有關,邊緣系統就是情緒中樞。例如焦慮的時候,會透過邊緣系統傳到生理中心,呼吸就開始不順暢,導致腦子的氧量不足,就會思路不清,而且窒息感覺,人會心生恐懼,腦子不斷發出緊急訊號,害怕自己快要死掉了。
克服畏懼症 轉移注意力、保持正能量
其實,現代科技發達,畏懼症已經有很好的治癒率,不必害怕。而想要克服畏懼症,要先做好心理建設,每天都要告訴自己正面能量滿滿,絕對可以克服這個疾 病,而且要樂觀看待每一件事。例如,看到 桌上擺有半杯水,要鼓勵自己想說「還好有半杯水」,而不是覺得「為什麼只有半杯水?」、「為什麼別人的水是滿的?」悲觀 和樂觀的想法,所產生出來的內分泌不同。
此外,也要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去想會讓自己感覺害怕的事。例如藉由閱讀、朗誦、深呼吸的方式,讓自己更放鬆,幫助穩定自律神經,也可以把1天切割成4個時段,每一個時段約半小時的時間,輕輕閉上眼睛,靠在椅背上或是躺在床上,練習慢慢吸氣和吐氣,把生活節奏放慢,就可以降低焦慮感。
自律神經敏感 避免喝含咖啡因飲品
值得一提的是,最好也要少喝含咖啡因的食物,例如咖啡、茶、可樂、巧克力,因為不管是恐慌症或是恐懼症的人,自律神經對於這類的食物比較敏感,一吃進去容易感覺興奮,導致心悸、手抖甚至失眠。
延伸閱讀:
·你是廣泛性焦慮候選人嗎? 7種人的大腦最容易被杏仁核操控情緒
·精神病一輩子都不會好?藥需吃一輩子? 專科醫師吐真心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