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開朗的黃小姐日前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兩週之後仍未緩解,她認為是疫苗副作用造成的而到診所就醫,可是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發現沒有明顯問題。
查無原因令他非常煩惱,而且仍覺得是疫苗導致自己不舒服,擔心自己會不會是好不了的嚴重後遺症,這股壓力導致她情緒低落,甚至吃不下、睡不著。就醫後診斷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應與她對疫苗副作用的過度擔心有關,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又互相影響;開立藥物調整心情三個禮拜之後,黃小姐心情明顯放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
面對疫苗不確定性,容易產生焦慮心情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文建指出,新冠肺炎疫苗為這兩年研發出的新型疫苗,其副作用因不同廠牌、個人體質而異,面對這股不確定性,民眾懷抱擔憂是正常的,但部分容易焦慮的民眾若未適時排解這份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近來門診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此類患者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舒服的感覺遲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是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
透過相關專科檢查,依患者情況診斷並治療
陳文建表示,不是所有對疫苗副作用感到焦慮的人都是心理問題,但如果施打完疫苗的不適遲遲未恢復,又檢查不出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演變成吃不下、睡不著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的可能。以典型的恐慌症和憂鬱症為例,前者常會放大身體的各種訊號而焦慮不已,症狀至少持續一個月,後者則是持續低落或對事物失去興趣兩個禮拜,並常有睡眠、胃口改變或負面思考。
因此當病患因不明原因的身體症狀如:胸悶、心悸、腸胃不適或極度擔心來到身心醫學科求診,醫師會先回顧是否已先做過相關專科檢查,再依病人情況診斷、治療。若像黃小姐查無身體病症,但過度擔憂造成的情緒反應已嚴重影響生活者,便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
維持正常作息,培養放鬆習慣
陳文建說明,人們對壓力事件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時的,壓力過後就會緩解,2021年的國外研究就指出,接種疫苗後大部分民眾的心理健康是有進步的,這可能與對於疫情的害怕減低、施打疫苗後能恢復許多日常作息、活動與工作有關,但仍有部分民眾會需要心理諮商或身心科治療的協助。
陳文建提醒,維持正常作息,培養一兩個放鬆習慣如:運動、聽音樂、腹式呼吸……是舒緩身心的不二法門,但若已察覺疫情、疫苗的新聞資訊會使自己感到焦慮,除了尋找可信的資訊來源、與信任的醫師討論外,可適度減少相關資訊的過度接觸,以免增加心理負擔。常理來說,疫苗副作用不會持續太久,因此當專科檢查排除生理問題卻仍有不適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身心醫學科就醫,確認是否為心理壓力所導致。
延伸閱讀:
。第4劑BNT疫苗效果曝光:可減少重症死亡率,但「1件事」恐成致命傷?
。新冠確診人數天天破千!該打第四劑嗎?陳時中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