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孩子長不高?專家曝「先停這2樣食物」試試看 早餐別再給牛奶+吐司
字體
發佈日期:2025/06/30
瀏覽人次:3290 返回列表

不用補保健品、不打生長針,身高的開關,藏在你家餐桌上的那塊起司裡!藥師馬丁指出,對很多發育卡關的孩子來說,忌口麥奶,是性價比最高、最容易被忽略的成長策略。不是神秘配方,不靠奇蹟只靠盡量忌口兩樣東西:牛奶與小麥製品。當你知道這兩樣食物在中醫裡的體質含義,你就會明白──你以為的「營養和方便的食物」,可能正是孩子長不高、睡不好、胃口差的幕後元兇。

 

一杯牛奶、一片吐司 脾胃本來就撐不住

 

你每天看到的早餐

 

鮮奶+起司蛋餅

可頌+奶油吐司

黑胡椒鐵板麵+冰奶茶

 

馬丁提及,對孩子來說,這些不是補,是負擔。在中醫理論裡,乳製品與麥製品性質偏濕、偏黏膩,如果住在濕熱地區,這樣的飲食容易困住成長緩慢孩子的脾胃系統。

《黃帝內經》說:「脾主運化,喜燥惡濕。」濕=停滯=氣血不運;脾胃被濕困=吃再多也化不開、吸收不了。所以你以為孩子吃得夠多,結果脹氣、便秘、睡不好、發炎體質反覆,這一切,很可能就是「脾失健運」的外顯症狀。

 

 

忌口麥奶,是「最被低估」的黃金成長策略

 

忌口麥奶,也總被誤會是極端、不科學。(中醫的理論針對地理、氣候環境不同是有不同策略)但馬丁分享,自己在多組管理家庭實驗過,平均做對這件事的孩子:

 

1週:排便明顯改善

2-3週:胃口打開、睡眠變深

6-8週:身高成長出現突破

 

它不花錢,不吃藥,也不用補,只是拿掉阻礙吸收的地雷食物。

 

 

為什麼「濕熱體質」讓孩子長不高?

 

你可能聽過孩子有「濕熱體質」,但不知道什麼是「濕熱」。濕是「困滯」,讓身體沉重、胃口不好、便不成形、肌肉鬆軟;熱讓孩子容易流汗、口氣重、眼屎多、動不動就發脾氣。

而乳製品和小麥,偏濕偏黏,吃多了容易「化濕生熱」。中醫說:「濕熱內蘊,氣機不暢,則氣血不能達於四肢百骸。」氣血不上達=長不高;脾胃不運化=吸收無法轉化為成長力。

 

不是排斥食物,而是尊重脾胃的節奏

 

很多家長會說:「不是都說牛奶有鈣?」馬丁強調,營養≠吸收。更重要的是,孩子「當下」的身體狀態能不能處理這些東西。對於濕熱體質、脾虛體質、過敏體質的孩子來說,小麥與乳製品是「臨時先休兵」的食物。你不是永遠不能吃,而是要讓身體先「清濁分明」,才能回復正常運化。

 

 

最低成本,最高回報 一次設計,全家複製

 

你只要做對一次飲食設計,就能每天複製,天天執行。替代方式:

 

牛奶→小米湯、豆漿、杏仁奶

吐司→地瓜、南瓜、日式飯糰、蘿蔔糕

起司→雞蛋、豆腐、黑芝麻糊

 

這些食物更溫和、更容易吸收、更不傷脾胃,也不會讓孩子再因為「消化過多負擔」而不想吃飯。

 

孩子不是懶惰,是體內能量卡住了

 

很多家長以為孩子吃太少、動太少、懶得長;但馬丁說,自己看見的是:他們的能量被濕熱卡住了。他想吃,但胃口不開;他想長,但氣血不上達;他想睡,但濕熱擾心。忌口的本質,是幫他清開這些擋路的雜質。

 

 

21天三步驟 打造孩子的清氣飲食模式

 

1、停用濕熱源:停止麥奶製品21

2、替代補品食材:溫性根莖、豆類、白米、溫湯

3、每日紀錄:便便、睡眠、胃口、成長表現變化

做這三件事,你不會立刻看到爆炸成長,但你會看到孩子整個人「醒過來」:

 

醒得有精神

吃得有胃口

拉得有力氣

睡得有深度

 

這四個狀態,就是氣血生成的關鍵。

 

 

真正的成長,不是靠運氣,是靠策略

 

馬丁說,別再盲目補,別再一直塞食物。先問你給的食物,他的脾胃處理得了嗎?與其堆疊高營養,不如先打掃廚房、讓火好好燒。

 

(記者吳珮均、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孩子「常吃這4類食物」恐性早熟!一次性餐具要避免 營養師授延緩吃法
·只喝牛奶不夠!想長高「醫最推5類食物」 最好要多曬太陽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常春月刊一年12期,優惠價1,800元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