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內側足弓塌陷,患者站立承受體重時,會讓足弓消失,這是因為舟狀骨往下沉,旁人從後面觀察會看到腳跟外翻,因為這樣患者才能達到身體平衡;足跟或大拇指外翻、鞋子變形、腳趾比較寬扁,這些都是外觀可察覺的。
還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將雙腳用水弄濕,踩在紙上,觀察腳印所占面積,內側足弓部分如果摟空表示足弓高,則屬正常,如果紙張上足弓部分是濕的,就是扁平足。
矯正黃金期是2~8歲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一般暨骨傷科主任陳科達表示,
2~8歲的孩子足弓仍在發育,是矯正扁平足的黃金期,使用鞋墊能誘導足弓正常發育;超過8歲之後,骨頭關節漸漸沒有矯正空間,只能使用功能鞋墊以改善走路步態,降低足底筋膜炎、腳跟外翻、腳趾變形等後遺症的機會。
此外,由於現在很多小孩體重過重,即使使用功能鞋墊,足部要承受的壓力還是很大,所以,維持正常體重也是必要的;建議及早矯正,只要不是太胖,到10歲時,大多仍能矯正成正常。
至於是否要施行手術治療?陳科達表示,比率非常低,除非結構性骨頭異常,如舟狀骨明顯凸出才會考慮,手術主要切除凸出的舟狀骨,並將肌肉縫緊。
這樣穿鞋就對了
◎鞋子楦頭寬一點,不能太小,以免腳趾擠壓變形外翻。
◎鞋跟不能太高,女性應避免穿高跟鞋,以免增加壓力,使足底筋膜炎的機會升高。
◎鞋子材質太軟或太硬都不好,像橡膠做的布希鞋太軟就不要穿,以免失去支撐性,久站會使內足弓更塌,增加足部筋膜的壓力。
◎必須久站時,詢問專科醫師是否應使用鞋墊,讓足弓有支撐,尤其像櫃姐、老師這類需久站的職業,更是要慎選鞋子,或使用鞋墊。
◎穿籃球鞋打球不一定要用鞋墊,因為運動時肌肉一直在移動,內足弓壓力反而較小。
護理做得好,降低不適感
由於內足弓塌陷,平時護理重點在於放鬆足底、強健肌肉力量,以下幾個方式提供參考:
1、經常腳踩高爾夫球來回滾,能達到放鬆足底的效果。
2、準備一條毛巾,五根腳趾用力抓握,將毛巾夾起,每次維持5秒,連續進行10次,一天做3~5回,可訓練足弓力量,以抵抗壓力。
3、訓練小腿肌,如果足底是下游,小腿肌肉就是上游,做墊腳動作,每次維持5~10秒,或墊腳走路也會有幫助,常做能達到間接訓練足底筋膜的作用,取代內足弓的不足。
如果正在疼痛期,應停止運動、多休息、熱敷或泡溫熱水,痛得受不了時,可請醫師開止痛藥,等發炎期過了,還是要回歸正常的訓練。
扁平足問題常被低估或忽視,甚至有患者不想接受自己是扁平足的事實,反而提高後遺症的風險,有問題還是要請醫師診斷,做必要的處置,才能避免因後遺症影響生活品質。
扁平足患者能正常運動嗎?
只要保養得好,多半沒問題。有些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扁平足,可能平時不穿高跟鞋,所以從未有拇指或腳跟外翻情形,走路、運動都很正常,甚至參加馬拉松表現毫不遜色。只要鞋頭寬鬆,穿起來舒服,游泳、自行車、慢跑等都不用擔心。
要注意的是,進行滑雪、溜冰這類運動,必須穿較緊、包覆性高的鞋,對扁平足腳的結構是一大壓力,患者在進行時無法像一般人那樣持久,休息頻率會較高。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扁平足能改善嗎? 醫推薦「3種訓練」促足弓發育、增足部穩定:腳撿紙也是其一
·不愛跑跳、走路常跌倒可能是扁平足!「腳型發展徵兆」曝 醫忠告「1坐姿」應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