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常春月刊--全宇宙最實用的保健知識

臺中榮民總醫院傅雲慶院長,亞洲補快,用「心」守護兒童健康
字體
發佈日期:2025/08/29
瀏覽人次:3648 返回列表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人生的選擇,往往在一念之間改變了生命的藍圖。傅雲慶曾於媒體上自曝國中時曾高燒至39℃,當時由母親陪同前往桃園的大醫院急診,在出發前,他查找了相關資料,試著了解自己喉嚨長了白點可能是什麼病,於是問醫師是否為白喉。沒想到醫師不但沒有耐心解釋,反而不悅地回應:「現在哪還有什麼白喉?」最後母子倆竟被請出診間。

 

這段不愉快的就醫經驗,在他心中埋下了成為一位「不拒絕病人的醫師」的念頭。成為醫師後,他親眼見過許多遠道而來,卻因沒預約而被拒診的病患,更堅定了自己的想法。

 

現職為臺中榮總院長的他,如今仍親自看診。每逢門診日,經常是從早上八點半看到晚上八點,中間只以幾分鐘時間吃便當,一整天幾乎沒有休息,對病患的承諾一如既往。

 

為何會選擇兒童心臟病作為專業?

雲慶表示,年輕時在臺北榮總曾見證台灣兒童心臟科前輩-黃碧桃主任,以心導管成功修補動脈導管的病例,當時採取不需開刀便能解決心臟疾病的技術,讓他大為感佩,此後便立志鑽研兒童心導管手術。

 

他表示,目前全球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約為1%,亦即每100個新生兒中約有1位會罹病。雖然台灣近年來在少子化下,出生人口銳減,但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卻仍維持不變,等於每年仍有約1300多位病童。而又約有85%的先天性心臟病找不到明確病因,僅有約15%的病例能追溯到懷孕初期用藥、病毒感染、基因問題或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患者容易有心室中膈缺損)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臟病史(例如父母或前一胎患有此病),下一胎的發病機率會上升2%6%,顯示遺傳傾向的存在。」他強調,雖然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仍維持在每百位新生兒中約有一人,但隨醫療科技進步,大多數病例可不必動刀,大幅降低風險並提升生活品質。

 

創下多項醫療紀錄,學習新技術守護

兒童心臟他進一步指出,過去先天性心臟病幾乎都需要進行開心手術,雖然「開心手術」聽起來開心,實際卻是「不開心」,因為需要開大刀,甚至讓心臟停止跳動。而如今的治療技術已大幅進步,約有七成以上的先天性心臟病(如最常見的心室中膈缺損、心房中膈缺損,以及動脈導管等),都可以透過心導管技術免開刀治療。「許多心導管手術甚至不需要全身麻醉,僅需局部麻醉即可完成。」

 

而他個人最快的心臟破洞修補紀錄僅需四分半鐘,病人甚至可以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清醒,與醫師聊天,這項成就也讓他被媒體譽為「亞洲補快」。

 

事實上,傅雲慶多年來在兒童心臟介入治療領域持續鑽研,早已創下多項第一,包括:2004年使用心臟內超音波監視完成亞洲首例免開刀、免全身麻醉的心臟破洞修補;2007年施行全球兒童首例經頸靜脈裝置關閉器手術等,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位使用心臟內超音波來修補心臟破洞的醫師。

 

 

 

他回憶,早在20多年前,修補心房破洞雖然可以免開刀,但當時為了確保關閉器位置正確,需要進行經食道超音波的監測,這就像照胃鏡一樣,並不舒服,因此仍需全身麻醉。2004年,他從國外學回新的心臟內超音波技術,是將超音波探頭做成細管狀,從腿部靜脈放入,藉此取代經食道超音波,讓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大幅減輕了病人的痛苦。這項技術的突破,可說是兒童心臟病治療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寄望精準醫療,開啟下一道希望之門

不只鑽研兒童心臟手術,傅雲慶精準醫療領域,目前他也是臺灣基因治療學會理事長,更是見證了這項技術從理論邁向臨床的歷程。他指出,基因療法的核心,是透過病毒載體(如腺病毒)將健康基因導入病人體內有缺陷的細胞,使其恢復正常功能,進而根治疾病。

 

例如,血友病患者過去需每週施打多次昂貴的凝血因子,不但費時費力,亦造成家庭與醫療系統的負擔。「如今若能透過一次性精準醫療,讓身體自動生成所需要的蛋白質,不僅治療效果更穩定,也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他透露,臺中榮總是目前全台參與血友病基因療法研究個案最多的醫學中心。

 

除了血友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與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罕見疾病的基因治療進程,更是強調早期診斷與介入的重要性。

 

 

傅雲慶認為,未來基因醫學將是慢性病與先天疾病管理的關鍵轉捩點,「透過腺病毒載體將正常基因注入病人體內,已能成功改善血友病人的凝血功能,未來甚至可望取代高昂又頻繁的靜脈注射方式。」身為學會理事長,他希望更多新療法能被納入健保,讓有需要的家庭負擔得起。

 

建構智慧醫療,打造國際級醫療平台

科技與醫療的結合必然是未來趨勢,智慧醫療已成為全球趨勢,勢必將改變未來醫療產業的面貌。

 

傅雲慶認為,智慧醫療的推動,不只是提升效率,更是關乎醫療品質與人力永續,由臺中榮總前院長陳適安主導推動的智能化實驗室,是亞洲目前規模最大、全自動冷鏈標本處理系統。「這項設備能從抽血後的標本收集、檢測、分析、結果回傳,全部都透過自動化輸送與整合平台完成。」

 

他說,這不僅能減少人工操作錯誤,還能保留標本三至四天,讓醫師能追加檢驗項目,且病人無須重新抽血,能提升就醫體驗。

 

至於臺中榮總與鴻海合作研發的智慧護理機器人,則能協助引導病患、輸送標本、語音解說環境與流程,「預估可為護理人員節省三成的工作時間。」這些創新技術可減輕第一線醫療人員的工作負擔,也能讓醫療資源更聚焦於臨床決策與病人互動。

 

「智慧醫療的最終目標,不是取代人,而是讓『人』回到醫療的核心。」他期許,未來臺中榮總能以智慧化服務做為接軌國際醫療的橋樑,成為亞洲智慧醫療標竿醫院。

 

醫者的價值,不只侷限在技術

成為一位好醫生與照顧家庭之間,往往很難兩全。傅雲慶坦言,醫師的職業被要求長時間專注與責任感,因此很難像一般人那樣兼顧家庭。他回憶,早年還在當住院醫師時,常常清晨出門、深夜返家,有次很晚才回到家,妻子煮的飯菜早就冷了,情緒低落,對他說:「我不想你當好醫生,我想你當好丈夫。」這句話也道盡許多醫師在面臨職業與家庭間的掙扎。

 

 

「好醫師的標準,不只是技術好,更重要的是正確的價值觀。」他引用2008年《商業週刊》的內容,並分享一段故事。有一次,某位企業董事長請他吃飯,半開玩笑地對他說:「傅大夫,我看你那麼辛苦,也賺不到什麼錢,投資報酬率很低啊。」傅雲慶當下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微笑地從口袋裡拿出一張卡片,遞給對方看。

 

那是來自一位三歲女童楊小妹的父母的手寫感謝卡。孩子因感冒併發急性心肌炎,心跳一度停止12秒,他在深夜緊急趕到加護病房,成功以心導管手術搶救性命。而那張卡片上寫滿了家屬的感謝與祝福,情真意切。當時,董事長讀完卡片後沉默許久並感慨地說:「我再有錢,也換不到這樣的價值。」

 

運動、飲食與信仰,平衡身心的日常實踐

身兼醫療與行政重任,傅雲慶靠著規律運動維持體力與專注,從小就喜歡打羽毛球的他,在56歲時開始學桌球,而這個轉變其實源自於一次醫師公會比賽缺人,邀請他出賽,而讓他興起了學習新項目的念頭。

 

他以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後50歲的人生》一書中:「50歲後半生要學一個全新東西」的概念,鼓勵中年後必須要學習一項全新的事物,才能刺激大腦與保持思維彈性,這個啟發也是讓他毅然決定從零開始學桌球的原因。他表示練桌球的過程艱辛,需長時間蹲姿與反覆訓練,但卻能樂在其中,也因此讓羽球表現更上層樓。

 

在飲食方面,則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實行「168間歇性斷食法」,他認為這種方式不僅控制總熱量攝取,也能促進細胞代謝與內在修復。「斷食能啟動身體的自噬功能,有助清除老化細胞,是自然的青春保養機制。」

 

一頭漂亮白髮、臉上經常帶著笑容、肌膚光滑細緻的傅雲慶微笑說,自己已經多年未發脾氣,這是來自於信仰的力量。他深信「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凡事以正面思維看待,即使面對挑戰,也能找到成長與轉化的契機。

 

凡事正面思考的他,也分享與女兒的一段小插曲。有次早上開車送女兒上學,途中說出一句慣用語:「感謝主。」女兒疑惑地問:「爸爸,今天有什麼特別的好事,幹嘛感謝主?」他笑著回答:「遇到好事要感謝主,遇到壞事更要感謝主,因為那是上帝讓我們學習的機會。」堅信正面思考是面對壓力與生命挑戰最重要的態度,相信也是他永保年輕的秘訣。

 

延伸閱讀:
.
中央健保署署長石崇良 全民健保輝煌三十年,醫療平權與數位化里程碑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陳文戎 理事長 養生不求人,從趨吉避凶開始

返回列表
活動看板 ACTIVITY

本期雜誌促銷

【電子雜誌】一年12期,優惠價1,500元,限時再贈3期~

我要訂閱

我要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