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或換季時,腸胃炎常常悄悄找上門,一不小心就會出現腹瀉、嘔吐、腹脹等症狀,讓人食欲全失、精神不振。急性腸胃炎雖多數可自行痊癒,但若症狀頻繁或嚴重,仍可能危及健康。因此了解腸胃炎的成因、飲食調養與中醫調理方法,對於快速恢復及預防復發相當重要。
腸胃炎的成因與症狀
中醫師陳証豪指出,急性腸胃炎多由食用不潔食物、飲用不乾淨水源或使用未消毒的餐具所引起,病毒或細菌經口進入體內後,每個人的免疫力與致病菌種類不同,症狀與嚴重程度也會有所差異。常見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脹及腹瀉,嚴重時一天腹瀉可超過10次,糞便可能帶血絲或黏液,應立即就醫。
腸胃炎期間,建議避免生冷食物,以免再次感染。飲食應以清淡為主,遠離高油、奶類及辛辣刺激食物,例如麻辣鍋、鹹酥雞、起司和牛奶等。恢復期則可逐步補充容易消化的食物,並多喝水與補充電解質。
預防腸胃炎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使用生熟分開的砧板、保持廚房和用餐環境清潔。
止瀉藥與中醫治療
陳証豪表示,許多人在腹瀉頻繁時,會想服用止瀉藥,但中醫認為,任意止瀉可能延長細菌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反而延長病程。例如著名方子「芍藥湯」中含有幫助排便的「大黃」,強調「痢疾不怕當頭瀉」,意在順其自然排出病邪。
實證:大便臭穢、口渴、小便黃,可用清熱利濕方如葛根芩連湯。
虛證:大便稀薄、四肢無力,伴頭痛、鼻塞、酸痛,可用健脾開胃方如藿香正氣散或參苓白朮散。
穴位選擇亦可配合病程:急性期常用胃經郄穴「梁丘穴」緩解急性痛症與炎症;恢復期則可選「足三里穴」補脾健胃、提升元氣。
醫師提醒
陳証豪提醒,腸胃炎的根本原因在於飲食不潔,因此發病期間與平時都應保持飲食衛生與良好個人習慣。飲食以清淡為主,多補水與電解質,並尋求醫師協助,切勿自行服用止瀉藥。配合穴位按摩與中醫調理,可幫助身體更快恢復,減少後遺症與復發風險。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諾羅病毒在「這1物品」可活超過70天!你每天都在碰 醫曝這招徹底殺菌
·腹痛又腹瀉是「腸胃炎or食物中毒」?醫揭關鍵差異 3情況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