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溫漸降、秋風漸起,近期北台灣連日空氣乾燥,呼吸道疾病患者明顯增加。秋分節氣已至,氣候由濕轉乾,不僅咳嗽、喉嚨乾、皮膚癢的人增多,也提醒民眾注意日常保健與防疫措施,尤其是流感及新冠疫情仍在警示期內,順應季節調養身心成為健康關鍵。
秋分時節的自然特性與健康提醒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通常落在每年9月23日前後,象徵一年已過四分之三。此時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北半球白天逐漸縮短、夜晚逐漸拉長,氣溫開始下降。
中醫師陳慧聞指出,中醫認為秋屬五行之金,對應人體肺臟。肺喜潤而惡燥,秋分之後乾燥氣候容易耗傷津液,引起咳嗽、喉乾、鼻塞、皮膚乾癢、便秘等症狀,甚至容易誘發小朋友或敏感族群的氣管炎與呼吸道疾病。
中醫治療與藥膳建議
陳慧聞表示,針對秋分常見的「燥咳」,中醫以「養陰潤燥、清肺止咳」為治療原則。常用方劑包括沙參麥冬湯、清燥救肺湯,能滋陰潤肺;穴位則可選天突穴、肺俞、尺澤,幫助調暢肺氣。
藥膳輔助養生也相當重要,例如:
百合蓮子湯:百合20克、蓮子20克、山藥30克、白木耳15克,搭配少量冰糖燉煮。具有潤肺、養陰、補脾益氣功效,可緩解咳嗽與乾燥症狀。
梨子水:清熱潤燥,建議少糖,避免增加身體負擔。
秋分養生三大重點
作息
《黃帝內經》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秋季易生悲傷情緒,早睡早起可安定精神,幫助調整心態。
飲食
多吃白色食材如梨子、白木耳、蓮子、山藥、百合,滋陰潤肺;避免生冷、辛辣、油炸食物,以免損傷脾胃或助長燥熱。
運動
建議散步、慢跑、太極拳等舒緩運動,增強肺氣與免疫力;小朋友可多進行戶外活動,降低秋季過敏與流感風險。
預防與生活提醒
陳慧聞提醒,秋冬流感高發期,建議保持手部清潔、適度增添衣物,避免早晚溫差過大導致感冒。透過順應季節的生活方式調整、藥膳滋養與適度運動,不僅能減少乾咳、皮膚乾癢等秋燥不適,也能提升整體身心健康。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每天喝8杯水太多了!最新研究打破長久觀念 「男女一天應攝取水量」曝
·沒事多喝水恐是錯的!醫點名「這類人」不渴別喝 小心死亡率增